close

  關於求知這麼一件事情,開始被大家奉為一種流行,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必備套件。在很多人眼裡,閱讀、聽講、學習成為一種禮拜,只要日復一日這麼施行,彷彿智慧之神就能感受到這般「虔誠」的心意,自然會提壺來灌你的頂。

  只是,這葫蘆裡裝的不是智慧的瓊液,而是一瓢冷水,試圖把你從昏迷中潑醒。  很多人有唸書卻沒有讀通,有聽卻沒有懂。為什麼?因為你沒有把自己放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價值觀,是我們看待外界的一貫態度,像慣性一樣自然存在。在看書、聆聽的時候,如果沒有先將自己的慣性移除,很容易只看到自己想看的,只注意到自己在意的。

  舉例來說,很多人都愛把星座掛在嘴上。最常聽人說:「誰叫我是XX座的,就是特別大而化之,你就原諒我囉!」或者,有些人沒事就記下幾句名言,沒事便拿出來「證明」自己的論調。知識對於這些人來說,是一種裝飾品,用來遮掩自身的不足。

  人們之所以要學習,想要求取更多知識,確實是因為體認到自身的不足,期望能取得更多的知識來「修補」思想上的漏洞。這樣的立心是好的,卻在實際操作的時候走偏了。這些知識沒有融入體內,卻是被我們的「自我」鎖在門外,成為一種裝飾品,而非催化劑。

  我們想要閱讀的心不是純粹的。我們期望能從書中挖到一些寶藏,這種錯誤的立意成為一個框架,我們就像是拿著一個固定形狀的框框,期望套住自己想要的形狀。這框框就是我們的「自我」,是一個我們期望修正的,不完美的自我。原本我們是要用知識來軟化這個固定的框架,以拓展我們的視野,結果卻使得知識成為一種工具,不斷使用一堆引言、理論來鞏固自己的立場,堅實這一個框架。

  我們始終站在原地,躲在用書本堆砌而成的堡壘之中。


  當然,有些人可能會說,他在唸書的時候就是完全的接受,沒有預設立場。如此一來,我們的心確實可以因為閱讀而改變。但是,當我讀了這本書,我們的心變成圓的;當我們讀了另一本書,我們的心又變成方的。我們就像隻無頭蒼蠅,鑽來鑽去,一下子站這裡,一下子又站到另一邊。說好聽一點,是博學多聞、興趣廣泛;說難聽一點,是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完全沒有自我。

  看書是一種雕塑。藉著書中的理論與自我對話,慢慢就可以看到真正的自我。當這個自我願意浮上檯面,而不是躲在背後垂簾聽政的時候,我們才能開始面對自我,接受現況,了解之後才能慢慢將書本的知識當作一種催化劑,放入體內發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ivingsoar 的頭像
    divingsoar

    漫漫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