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時間:2006年12月25-28日
第一章「紅衛兵誕生へ」:1、2、3、4、5。
毛澤東喊著「趕英超美」的口號,大煉鋼鐵,結果搞得民不聊生,只好拱手讓務實派的劉少奇和鄧小平進行各種經濟改革路線。隨後,毛澤東不肯放棄權力,才發動文化大革命,煽動熱血青年,打倒走資本主義路線的務實派。紅衛兵,說穿了就只是毛澤東爭權的棋子。
第二章「造反有理の嵐」:6、7、8、9、10。
批鬥的風氣越演越烈,先是批鬥階級敵人,打倒走資派人士。打光這些人之後,群眾各組派系,彼此互看不順眼,任何一方都聲稱自己走的才是毛的路線,演變成派系之間的爭鬥。在江青登高一呼「文攻武衛」之後,衝突變成小規模的戰鬥。聽到這一段故事,不免讓人聯想到當今非洲許多國家的情景。非洲國家的內亂若是種族衝突,文革的武裝衝突該稱作什麼呢?
不斷批鬥再批鬥,敵人沒了,就從自己人裡面找敵人,這種靠著建立標靶,轉移群眾注意的方式,一直是共產黨的強項。爭鬥到最後,共產黨的錯誤都被模糊化,只剩一堆欺負群眾的惡棍。然後,共產黨介入,收拾殘局。
第三章「下放・若者大移動」:11、12、13、14、15。
下鄉勞改,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利用這樣的一個口號,毛澤東輕鬆化解了這一股無處宣洩滿腔熱血的年輕勢力。知青抵達農村,鄉愁再加上困苦生活,因為痛苦而開始產生許多疑惑,檢視文革的意義。
第四章「改革開放への胎動」:16、17、18、19、20。
因為生活不見好轉,民怨越積越深,又因為周恩來總理辭世,群眾就把憤怒的矛頭指向江青為首的四人幫。人民群聚在天安門廣場悼念周總理,形成一個可怕的集會勢力,於是共產黨派出軍隊驅離、逮捕群眾。四人幫稱此為反革命政治事件,鄧小平下台。但沒過多久,毛澤東辭世,進入改革開放的年代。
三十多年之後,即使文化大革命是個錯誤的政策,但多數人聲稱「瑕不掩瑜」,毛澤東仍然被當作偉人膜拜。現在的台灣已經可以公然批判蔣中正,中國人開始公然批判毛澤東又會是何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