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一位記者的角度去看世間的人們,也透過一樁命案去追溯背後的故事。藉由訪談的形式,讓相關人士道出他們的故事,就好像紀錄著每個人的「愚行」、惡行。讓人想起「大亨小傳」,那些看似高明、光鮮亮麗的人們,其實內裡都是黑水。
這種高人一等,理所當然踩著他人往上爬的人們,這樣的心態不就是人間地獄。最可怕的不是電影,不是兇手,而是那些虛偽、自私的人們,才造就了兇手的存在。
透過一位記者的角度去看世間的人們,也透過一樁命案去追溯背後的故事。藉由訪談的形式,讓相關人士道出他們的故事,就好像紀錄著每個人的「愚行」、惡行。讓人想起「大亨小傳」,那些看似高明、光鮮亮麗的人們,其實內裡都是黑水。
這種高人一等,理所當然踩著他人往上爬的人們,這樣的心態不就是人間地獄。最可怕的不是電影,不是兇手,而是那些虛偽、自私的人們,才造就了兇手的存在。
對於愛情,到底是執著?還是瀟灑?並不是恆定的狀態啊。
是認真的?還是在玩樂?還是認真的玩樂?
看似純愛電影,在最後幾分鐘給你不一樣的感受,讓人反思何謂愛情。是愛「情」,還是愛「對方」呢?也許我們都沈迷在「愛情故事」的小劇場裡。
活在自己想像的愛情裡,活在自己想像的成就裡,沒有看清現實,也沒有真正珍惜已經擁有卻「不在計劃之中」的幸福,到頭終就一場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OCIuEOxpSY
電影裡的角色們是幸福的。
即便經歷各種考驗與磨難,都沒喪失一顆柔軟的心。內裡的愛雖然層層疊疊著傷痕、不解、猜疑,卻也只是結痂,並未長繭,還有脫落後煥然一新的可能。
有更多的人,傷痕累累,原初的愛早已千迴百轉,一再變形,難以覓出那顆柔軟的心,難以輕易看到真心。隔著重重圍牆,沒有縫隙。也因此,電影裡的人們是幸福的。他們僅只是扭捏、害羞,卻仍保有滿滿的愛,足以隨時把自己拉上來。
刻骨銘心的愛情總是迷人的。這一類的愛情電影千變萬化,都圍繞著忘不掉、吹不熄的思念與悸動。台灣偶像劇《十六個夏天》、日本電影《再見,總有一天》、日本電影《情書》。愛情故事一場又一場,就像《愛上變身晴人》一樣,儘管外表擅變,那不變的是「來,我們來講個故事,用盡各種手段談論愛情可以如何纏綿、宿命與生生不息」的歌詠精神。因而,我們製造錯過、疾病、神經大條,讓各種無可奈何來橫加阻攔,由此淬煉出金光閃閃的愛情。
生命充滿著偶然與巧合,愛情真的沒什麼了不起,很可能生命一個不一樣的轉折,舉手發誓說要在一起一輩子的就會是另一個人也不一定。電影裡的女主角問著「為什麼是我?」是啊!為什麼呢?沒有人知道。但是隨著時間的軸持續旋轉下去,莫名就有一些什麼鐫刻在內裡,成為自己生命的基調,循著這樣的基調往前走,遇到某些事,某些人,走著走著就化成了每個人心裡不變的愛情吧。
可以說這是部談論死亡、送別與未盡之情的電影。
生命不免會有不甘,不甘親人就這麼死了,不甘你居然背叛我。死亡也一樣,一刀下去就切斷,來不及反應與反擊就結束,於是不甘,於是不捨,抓著內心的糾結不放。
看完電影,拿著「不甘」與「死亡」來映照自己,喚醒自己,好像可以因此放下糾結的心情,就像電影裡提到的看似有點唐突於整部電影情節的宇宙觀,在如此宏大的宇宙裡,透過對比,試著把自我縮小,以便於放下。就好像男主角反覆對女主角說著「喜歡你唷」,那樣單純的愛與美善,都在學著放下不甘。
荒井是個糊塗的護士,總是犯下一些荒唐的錯誤讓同事們哭笑不得,但在處理剛過世患者的大體,卻彷彿患者仍活著一般,與患者對話並仔細擦拭,如此細心溫柔。
長女反省著自己總是看到他人不好的一面,非常嚴苛,但卻也是她看到了荒井護士美善的一面。電影裡,有當人小三,有爭奪遺產,有拋家棄子,有騙財騙色之後就人間蒸發的爛男人。這一切在電影裡都霧霧的,淡淡的,憤恨沒有那麼強烈,但也說不上是放下或原諒,彷彿仇恨與憤怒太過辛苦,需要太多的力氣,應該多記住美好的時刻,多想著如何讓世界更美好。
於是,長女選擇投身安寧療護,二女努力幫老闆娘處理遺囑,三女陪伴著想爬山卻無法再提起勇氣去爬的男友,四女的曖昧男友帶著她騎在櫻花隧道之下一起懷念亡父。這世界有好多讓人傷心、憤恨、不滿的事情,但我們還是要想辦法以自己的力量讓這世界多一點美好的事情。
是枝裕和真是一個溫暖的人。
印象最深的一段場景,是福山雅治父子倆在溪水邊的一段對話。
那時候已經確定要交換孩子,爸爸對兒子說,那邊的爸爸媽媽會對你很好,不要擔心。兒子反問爸爸,會比你對我還好嗎?爸爸沉默了幾秒,輕輕點了頭,應了一聲。爸爸這樣的舉動,雖然只有幾秒鐘,卻充滿著許多的掙扎,而最後決定的回應方式只是希望兒子能安心前往新的家庭。但在兒子的心中,這樣的回覆卻可能被誤解為「爸爸對你的好,比不上跟你才認識幾個月的阿姨、叔叔。」這六年的相處,這一段時間的父愛,彷彿都被這一句話給打消了。當然,爸爸絕對沒有這個意思的,只因為爸爸心裡覺得這樣比較好,希望兒子能安心,卻想不到會產生如此的誤解。
家人不就是如此?總想著自己正用著自認為對這個家最好的方式在應對,卻因而產生誤解,對彼此造成情感上的傷害。但即便如此頻繁地傷害著,家人之間的牽絆又是如此深重,不會因為幾次的傷害而分離。
這部紀錄片在講述一位愛滋病患的故事,從發病、勇敢面對、到處演講、答應拍攝紀錄片,一直到最後離開人世,短短兩年的生活紀錄。
看到後來,愛滋病其實不是個重點,當然也在觀片過程中稍微了解愛滋病對人體的影響,但真正撼動人心的是死亡本身,記錄著一個人慢慢走向死亡的過程。人對於死亡的心情感受,一部分是還想經歷那些曾經的美好,一部分是害怕邁向死亡過程所要經歷的煎熬。
好死不如賴活,但這「賴活」應該是健康的賴活,而非受病痛所苦的賴活。面對死亡,人真的很渺小。不管身分地位,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啊。
幸福與快樂是那麼難以獲得的嗎?其實生命裡有著太多的小小的幸福,就像夜空的繁星點點,小小的,一點一點的,就能成就美麗的夜空。
原來,並不是我們無法獲得幸福,而是人們太容易陷落在生命的缺憾裡,執著於那些缺憾和求之不可得的期待,何苦呢?有時候不得不說,生命裡某些美妙的瞬間,確實比我們自己所能想像的更有力量。
敘事過程稍嫌沉悶,卻很真實。雖然是幾百年前江戶時代的故事,但是幾百年下來,日本人依然好面子。為了面子、原則,這些聽起來很了不起的理念,卻也因此蔑視了最應該被尊重的生命,總覺得有點荒謬。
看最後一集,有日劇版「虎膽妙算」的感覺,讚!團隊出任務真是太酷了。
現在的電影技術真是不可思議,兩個舒淇在同一個畫面對戲,彷彿舒淇真的是雙胞胎一樣,太神奇了。
最近幾年開始喜歡舒淇。從來沒有覺得她漂亮,但也不影響著迷。也許漂亮總有盡頭和限度,但是迷人或魅力這樣的感受就像太陽能一樣,只要天體運作一切照常,能量總是源源不絕,沒有耗盡的一天。
「變態!變態!變態!」
如果問我這是怎樣的一部電影?一瞬間只能這麼回答。雖然這麼說,還是從頭到尾看完了,哈哈。大概只有日本人可以拍出這樣的電影吧!
從極度壓抑之中,突然一下子爆發出來。血腥、暴力、荒唐的性愛、貪婪、恐懼、懦弱,神經病一樣,一切完全失控,大暴走,管不住,這個人的靈魂早就死了,只是像植物人維持呼吸,終於在最後迴光返照,極度癲狂之後,暴風雨過去,一切歸於平靜。只留下一句:「人生ってのはな、痛いんだよ」(人生哪!是很痛苦的啊!)。
透過暴力、血腥的場面,以及脅迫、威嚇的氛圍,一絲絲、一點點、一片片,囤積在身體各處的不滿,是這個社會對於個人的軟性壓迫,而這些不滿就這樣跟著影片的節奏慢慢集結,隨著劇情收尾,一瞬間噴發出來。彷彿千辛萬苦汗流浹背來到一個特別的山谷,大聲罵出:幹!拎!娘!
對於一部電影,是不是只能站起來鼓掌然後大喊Bravo呢?至少這一部電影,我會想站起來大喊一聲「幹!拎!娘!」
好爽。Good Job,導演。
看完《讓子彈飛》,導演姜文就成了我的偶像。老實說,真的有看懂《讓子彈飛》嗎?可能沒有。看完之後,也沒特地上網搜尋形形色色的「政治意涵」,感動的純粹是電影本身。
電影有故事、人物、台詞、運鏡等等,有時候電影做為一種呈現,在說一個故事,展示一幕色彩,彷彿是一個媒介,故事的媒介、色彩的媒介、人物的媒介,但整合起來又是一部完整的電影,不特別隸屬於故事、色彩或人物。所以,是不是真的懂了這故事、色彩、台詞?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觀影的過程,被深深吸引著,從頭到尾享受著這部電影。於是乎電影就只是電影,不只是為了說誰的故事,拍誰的樣貌,有了一種浪漫的現代性。
看了《太陽照常升起》,才知道《讓子彈飛》不是平地一聲雷。《太陽照常升起》一樣是那麼精彩,一樣讓人似懂非懂。尤其是攝影,每一幕都是如此美麗,李屏賓真的很厲害。才氣的導演,加上詩意的攝影師,看這樣的電影是一種享受。
這讓我想回去看姜文以前導演的電影,但又不想太急,怕看完了就沒辦法繼續享受了。
作者為什麼非要這樣說故事呢?把故事拆解成不太容易了解的狀態,而身為一個閱聽者,也不見得有辦法完整重組被拆解的故事,但是在看了楊照的文章(現代世界裡的古典日本幻影──重讀川端康成),開始能理解,透過這樣的拆解重組,很多原本看來一般的事物被凸顯、放大,然後就變得有趣了。
就好像攝影。鏡頭不同於人眼,同樣的東西,鏡頭裡看到的就是不一樣,也有一些鏡頭無法複製人眼所看到的畫面。透過鏡頭與人眼的反覆辯證,重新理解認識這個世界,生活裡的形形色色就突然有了新的解讀,我想這就是藝術吧。藝術是生活的淬煉,彷彿高了一個等級,但沒有了生活,哪來的藝術?那麼藝術的存在就不只是一種虛榮或高貴的象徵,卻是在我們漸漸無感、失序的時候,帶領我們重新走回生活、享受生活。
一對雙胞胎兄弟與一個女人的故事。
一開始,覺得這只是一次外遇事件,只因為不甘寂寞。接著發現這或許是一場錯愛?然後又驚覺是一段陰謀詭計?到最後算計的氛圍煙消雲散,讓人感嘆命运多舛。
到底,哪些是真哪些是假?誰在前誰在後?以悲劇的方式強調各種矛盾衝突,凸顯個人的情感張力。很多問題仍沒有答案,而人們的追尋又為的是什麼。
很好看的電影。人真是矛盾,試圖尋求某種自己想要的平和、安穩,然後發現真實的情況與想像是有差距的。是繼續假裝一切都在掌握之中?還是勇敢揭穿這些謊言──承認自己其實並沒有達到自己期望的狀態,宣告自己的失敗,重新再來?
小小的放映廳,簡單的座談會,這樣的氣氛真好。
本日感想:真正的藝術家都是很誠實的,不是表面上不說謊的誠實,而是對自我的追求和感受,總是赤裸裸面對,不會唬弄自己。就如劉小東說的,回歸到誠實,把這個時代交代清楚。
還有,再美好的藝術也是萃取自生活,如果哪天覺得一切都是如此空洞,不夠深刻,那就回來好好過生活吧!
因為朋友的推薦,決定要看《死亡筆記本》。不看不知道,一看真是驚為天人。動畫只有37集,讓人想要一口氣看完。看著兇手與偵探相互較勁,既是敵人,又像知己,整個劇情非常扣人心弦!
史詩電影?戰爭血腥殺戮片?宣揚原住民文化?莫那魯道的自傳?該如何定義這部電影?
導演想要說的是什麼?想要傳達的是什麼?是面對帝國主義的必然下場與無奈?是文化衝突造成自我認知的矛盾?是野蠻過渡到文明所不可避免的陣痛?是大時代下的歷史共業?
看著原住民勇士們奔跑於山林之間,腳上的飾器發出輕微的聲響。族人們聚在一起跳舞,空氣裡瀰漫著口簧琴的彈奏聲,男人與女人的歌聲,古調與重唱,美酒與山豬肉,大霧瀰漫的山間,盛開的山櫻花,飄雪的季節,清澈的山泉。
原來,這是一場絢爛的葬禮,也是熱鬧喧騰的祭典,更是極盡莊嚴的告別式。魏德聖企圖還原當時的場景,還有那個時代的氛圍,告訴我們,曾有一群人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勇敢且真實。
那是回不去的歷史,是一段值得我們緬懷的過去。走吧!朋友們,一起參加這場祭典,還有,別忘了鮮花與美酒。敬那些勇敢的人們,敬這塊土地上不滅的勇氣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