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Comments (3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看著這本書,就像在看著一場集體霸凌,也像一齣官場現形記。越看越是心裡憤恨,憤恨那些利益薰心如跳樑小丑般的人物。

 

但是在這些霸凌與作秀的背後,許多利益多數人的事情仍被受霸凌的當事者持續推進並達到效果,看到這樣的成果,我就放下了心裡這股強烈的憤恨,也想以此為標竿。與其被激化,跟著互相攻訐,不如把心力放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而這其實是最困難的。

 

要跳出來訴說自己的委屈,與他人對峙,是最直覺也最能釋放壓力的方式。但是書裡的主角卻默默承受,只為了稍微不讓事情導向「只是在吵架,鬥爭」,而是還能因為自己隱忍而留有操作的空間,完成更利益群體的事情。這樣的眼光、胸襟與堅毅,讓我放下心裡這些微小的憤恨,而思考著何謂「小不忍則亂大謀」,也期許自己成為一個默默推進的力量,而放下那些表面的是是非非。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喜歡公路電影,也喜歡青春冒險故事。整部小說朝著這樣的型式推進,餵飽了我們的期待,又暗藏伏筆,並在最後重重翻轉了我們的想像。公路電影與青春冒險故事所要追求的意義、目標,都只是個假借,留下來的只是故事,而故事就留待後人解讀了。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往認識政治受難者故事的方式,就是觀賞了幾齣「海島演劇」的表演。光是看著戲劇就已經覺得悲苦萬分,從沒想過要去閱讀口述歷史。

 

這一次透過一位受難者的文字去了解,即便已經是非常內斂的表達,還是像看了恐怖片,或說是災難片,久久無法脫離沈重悲苦的情緒。j有天突然說,我如果是筆者的弟弟,大概也可能會休學,無法繼續唸下去。當我也看到書裡的這一段描述時,確實也想著我真有可能無法繼續求學吧。

 

世間的苦難那麼多,而那些加害者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懲罰。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德國迎來紐倫堡大審,真的是徹徹底底審判了每一位加害者,包括那些並非直接加害者,只是「有能力可以阻止卻不那麼做」的幫兇,一樣遭到嚴厲的審判。至於希特勒的後代,覺得自己的家族罪大惡極,決定不再有後代。相較之下,日本的東京大審卻是草草結束。一方面是美蘇冷戰,美國急需日本的協助。一方面是美國因為投下原子彈而對日本有所虧欠。日本既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這樣的矛盾下無法有嚴厲的審判。直到近年,日本政府仍然沒有對中國人民的屠殺,以及慰安婦的傷害,作出任何確切的補償與道歉。荒唐的是,二戰結束後,當時的中國領導人也因為政治計算,「大方地」不去要求日本的賠償。

 

菲律賓的革命黨人把獨裁又貪腐的領導者趕出國境,但領導者的財富沒有被收回,甚至於領導者的靈柩、家眷與後代卻在多年後重回國土,而後代又再一次成為領導者。多數的人民自認為要迎來過去那位偉大領導者統治期間歷經的黃金時代,但事實上那個時代明明是家政治,是極盡貪腐的年代,又怎會是「黃金時代」。

 

這世界上的不公不義那麼多,有那麼多的受難者,但是加害者卻都沒有相應的懲罰,甚至過得更好。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當年的獨裁者,即便已經有了那麼多的歷史書寫還原,仍舊是很多人心裡的偉人,而獨裁者的後代依舊過得光鮮亮麗。

 

假如我是那些軍法官的一員?假如我是那些軍法官的後代?我該如何面對我身上流著劊子手的血液。天理何在呢?這世間的苦難如此多,而人們繼續想像著利益、財富、享受、地位,然後在不知不覺間,為了這些追求,成為了加害者。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了這本書,只因為吳明益曾引用這本書,也因為他說這樣好的書,知道的人卻很少。

 

故事說得精彩,帶出共產極權統治時期的氛圍,也刻劃出栩栩如生的小人物。

 

不管階級地位,不管財富多寡,不管生命長短,生命到頭想到的都是家人、親情,而非任何世間的風光。

 

我們一無所有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像是獨白,像是囈語,像是個人的情感自傳,像是一齣藝術電影。彷彿被父親,被母親,被愛情,被性,被婚姻,甚或被更內在的什麼拉著、推著前行,一晃眼幾十年的情感際遇,如南柯一夢,書本到了終章,但作者的旅程仍在繼續。

 

故事是跳躍的,但情緒的起伏如海一般,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這書彷彿只是生命之海的一次捕獲,而海之深之廣,都在文字之外,無窮無盡。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充滿詩意的文字,寫出魔幻般的故事。那些地名與景象是如此熟悉,描述卻如童話世界、末日景象。

 

生長在相對安穩、富足的年代,人類的影響力遍及各個角落,人類社會無限擴張,生在島上的我們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足,但心理卻在物質與名利追求的過程中凋萎、困頓。

 

看著這樣的小說,像是開展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那被人類社會無限擴張而遭受擠壓的自然,原以為可以被犧牲,可以被放棄的自然,卻彷彿是人類自我毀滅後的諾亞方舟。並不是人類要把搶走的還給自然,是人類需要更多的自然。

 

在人類製造的水泥叢林、度假村、泳池、健身房、五星級飯店、米其林餐廳之外,那些被我們逐漸忽略與隔絕的,並不是我們以為不需要的,卻是在失去之後,人心開始毀敗,才發現如此必須,必須回到自然界找回自己。

 

原以為文學只是年少時陪著我成長的桃太郎動物夥伴,長大後忙著柴米油鹽,就被擱置於一旁。當心裡的能量日漸流失,彷彿書中那被關在籠裡乾瘦的鷹,我是被關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心靈乾瘦的善感者。直到我再次擁抱文學,從書本裡看到更廣大的世界,更廣大的喜怒哀樂連結,才慢慢恢復血色,感受到身而為人活著的痛與快樂。文學帶我離開了籠子,看到更遼闊的天空,就等著熱氣旋拉著我遨遊天際。

 

文學無法給我任何實質報酬,卻是暗夜裡的光,給我向前的希望。

 

吳明益_苦雨之地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芬伶_濕地

關於這本書的名字,以及整本書的觀看過程,讓我想起王家衛電影「2046」引用劉以鬯的句子「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人的記憶就像濕氣跟著我們,讓我們風濕、痠痛、渾身不自在,像古老的幽靈纏著我們。廣義的記憶不只是我們意識裡曾經記得的,也包含一切隱隱指涉我們的,例如出生、身體、家世、性格......,這些命定的因素決定了我們很多的選擇與生命路程。

 

看這本書就像在看一場演唱會。

 

為了聽歌才去演唱會,但歌曲和歌曲之間常伴隨著演唱者的談話。有時候談起歌曲創作的緣起;有時候接續著上一首歌或下一首歌,談起近來的感觸。歌曲是演唱會的主軸,但透過中間的談話,補充許多背景故事、心情變化,串起一首又一首歌,整個演唱會就變得立體,揉雜著歌者的生命本身。

 

濕地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小說本身很精彩,每個人物都立體飽滿,他們的故事也絲絲入扣,讓人不斷想往裡探索。而周芬伶在小說故事的篇章之間安插了好多篇的「番外篇」,這些「番外篇」是作者自身的散文心情記事,就是因著這些自身的生命經歷,把很多的疑問、嘆息都轉化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小說人物與其生命經歷。看著小說故事,又彷彿看著作者的生命自述,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呼應著故事裡對於人物出身背景之真假的大問號,文本與作者自身,相互指涉,迴旋又迴旋,看著看著,也跟著進入到小說人物裡,或進入到作者的生命經歷裡,一同探問著生命的意義。讀完一本書,不只是看完故事,也跟著走了一段旅程,看到、聽到,很多的人,很多風景,很多停步與思索。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瑞蒙卡佛_大教堂

 

久久才能有那麼一次,遇到一本強烈打動內心的書。

 

這本短篇小說集所描述的故事正是我們自己或身邊的人都可能有的遭遇,都是非常「一般」的事情,卻寫得張力十足。而這張力並非來自浮誇的形容詞,也非誇張的情節。卻在作者精巧的調度下,引人入勝,想一直看下去。以前聽大學教授說,寫論文就是小題大作,限縮範圍之後大肆發揮。而瑞蒙卡佛就是在有限的人物故事與用字之下,這般大肆發揮。

 

從一則則故事中,看到人們就是生活在殘酷的現實,在這漫漫長路上倚靠著星星點點的希望如乾糧,讓我們每每在即將絕望時,又得到一點幸運與希望作為支撐的力量。卻也每每覺得當下的幸福美好應該會一路延伸到盡頭,卻突然結束。於是,我們一路上所遇到的好人好事、好的際遇,都只是馬拉松賽道旁的補給,不是歸途,只是暫時的陪伴與打氣,我們還是得在現實的路上往前進,反覆拿起與放下沿路的希望。而最終,我們就在這樣的輪迴裡放下執著,更珍惜每個當下,不論是痛苦絕望或歡笑希望,一切都會過去,化作點點滴滴來時的足跡。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到了一個年紀之後,死亡與道別已漸漸成為日常。

伊坂幸太郎的這本書用荒誕詼諧的方式,描述各種人物性格所呈現的告別方式。又透過告別,回溯這段關係是如何開始的。即便走到分手一途,曾有的這段感情都無損其自身價值。人與人之間相遇所產生的火光,雖然短暫,卻不減其燦爛、雋永。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純粹的靈魂,一場唯一的使命,促成了一個王者的誕生。看似美好的開頭,最後卻是一齣悲劇。當然,作者非常坦白,在一開始就提到莎士比亞的「馬克白」,以莎翁的悲劇作為基底,早早就為這部小說定下基調。

 

王者像一面照妖鏡,照見了他人的嫉妒、自卑、弱小,誘發人性的癲狂,憤而打破這面照妖鏡。

 

都想像著人們追求著真善美,而往往人們最終是抗拒的。因為追求的過程是一場艱苦的修行,若不是催眠自己,透過某種偏執讓自己持續下去,到了最後必然受不了這般艱苦而癲狂、失控,成為期待王者殞落的暴徒。

 

畢竟這是凡人的世界,我們都得用凡人的方式,顧及人們的情緒感受。王的完美,就像機器人一樣,是讓人懼怕的。

 

原本在追求美好的更前提,每個人也想在自己心裡有些許「王」的感覺,而當這所有的一切感覺都被「唯一的王」獨佔時,潘朵拉的盒子已悄悄打開。

book_cover_a_king.jpg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書最主要談論的是經濟上的「不公平」,也就跟著衍生出政治上、機會上的不公平,以及消除不公平可以帶來的好處。

 

為什麼「不公平」需要被縮減?假設一個人年賺1億,平均一年的消費大約是1千萬,代表花費了10%的收入。但有另一個人年賺100萬,平均一年花費70萬,代表花費了70%的收入。換句話說,滿足一個人的基本生活開銷是有一定的金額下限。若能把收入向下分給下層階級,就能提高整體消費,加快資源流動的速度,也更能有效刺激經濟。

 

當上層階級擁有更多金錢,往往更容易利用既有資產來「尋租」,讓資產吸附更多其他資產,繼續搶食同一塊大餅中的其他部分,而不是將錢投資在創新與「把餅做大」上面。原因是什麼?因為錢滾錢的尋租可以減少損失的風險,讓有錢人能夠更安穩地持續累積財富。

大鴻溝.jpg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在舞者開始打鬥的橋段,就不自覺地淚流滿面。在意識都還來不及意會過來的瞬間,情感就已先噴發。哭泣是懺悔,是被狠狠教誨,是在智者面前恍然大悟,是對曾經的「堅持與對立」之荒唐無可遏制地感到悲哀。

 

舞作開始於「婆娑之洋,美麗之島」的一片祥和氛圍,彷彿最初的伊甸園。蔣勳的旁白搭配著白底黑字的詩句,一行滑過一行,整潔而清晰的映現在背景上。接著詩句開始塌陷、散落成狼藉的文字碎片,四處飛濺。

 

在噴濺的細碎文字背景與地面中,又隨著時間與段落,浮現著美麗島的「美」與「麗」。

 

舞者們在這黑白文字構築之背景與地板上展演,先是詩經一般「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接著面臨黑白文字構築之世界的粉碎,如同失語一般,人們遊走、擺盪、而後焦躁、打鬥。在一陣你拼我活之後,失語般的黑字填滿了空間,一片黑暗,打鬥的人們也四散倒落癱軟,一陣沈寂,而後黑幕之中有了星光,星光幻化成白色的文字。裡面有愛,裡面有「篳路藍縷」,有那些關於島嶼的真、善、美。

 

接著是一片海浪拍岸的影片背景,舞者們慢慢背對著觀眾,一同看向大海。最後只留一位舞者看著海,然後影像結束,燈光打亮,只剩一片白的背景與地板,獨留一舞者沈思。

 

那舞者是林懷民,也是你,也是我。

 

那些衝突、爭執、撕心裂肺,又是為了什麼?站在島嶼之上,看著婆娑之洋,人是如此渺小。當我們對於生活充滿疑惑與感傷,那就看看那一片海,看看亙古不變的海浪拍岸吧。

 

關於島嶼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_超極資本主義

  當貿易活動還侷限在小區域,或是一個國家的時候。商品與金錢的進出都在進行「自體循環」。每個人都能在這塊有限的空間裡看得到最後的「收穫」,自然就會反應到一開始該怎麼「栽」。在這樣的小世界裡,若有位大家長(例如政府)站出來告訴企業要好好對待員工,因為這些員工與他們的朋友、家人,都會是企業的客戶與投資者。他們若過得好,自然會做更多消費與投資。於是,企業給予員工好的環境與薪水,而員工報以消費與投資,成為美好的向上螺旋,人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只是要小心通貨膨脹。

 

  隨著全球化到來,貿易不再局限於有限範圍,通貨膨脹的壓力減少,卻也不再有安穩的「自體循環」,更多的外部性被轉移到人們看不見的他國。企業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化環境生存下來,只能跟緊消費者與投資者的腳步。消費者只追求用更少的金錢購買更廉價的商品,於是企業不斷壓縮員工薪水與福利,若本地法令太嚴格,就將人工轉往勞工保護較少的國家。投資者只追求投資標的是否有良好的財務表現,企業只好不顧環境與人權,想辦法提高績效。在高競爭與全球化的時代,即便你願意追求員工福祉,但只要獲利不佳,就會被消費者與投資者拋棄,最終這樣的「良幣」也只能在競爭激烈與現實的環境下被淘汰。

 

  矛盾的是,身為個體的我們,既是消費者、投資者,也是員工與社區環境的生活者。我們卻以消費者、投資者的角色間接迫使企業無所不用其極地壓榨環境,然後又以員工與社區環境生活者的角色接受隨之而來的負面影響。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人們無法掌握正向循環的可能性與好處,只能看到當下的利益,並維持著當下的競爭力。身為個體,在如此競爭的環境下,擁抱員工權利與社區發展,如同螳臂當車,於是更多的人追求機會主義,投靠消費者與投資者的一方,想著如何能抓準機會,替企業創造利潤並從中獲利。例如以管理者的角色代理公司提高競爭從而得到高額薪資,或以投資者的角色看準有潛力的企業從而或許大量股利。

 

  我們困在競爭與永續經營之間,競爭是更即時的,此刻撐不下去,如何談論永續經營?但永續經營是不遠的未來,若只在乎競爭,我們會不會像復活節島的人們一樣,竭澤而漁,到最後什麼都沒有了?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進場看表演之前,其實不太清楚這個人是誰。進場之後,手裡拿著簡介,稍微看了一下,就趕緊放下,實在不想受到簡介的「干擾」。表演是不需要標準答案,藝術是容許誤解的,而我想用最自我的方式來感受碧娜鮑許(Pina Bausch,1940-2009)。

  完全沒有言語和文字,只透過肢體和聲音,也能如此充滿戲劇張力,這是震撼。沒有言語和文字的堆砌,完全不需要轉化,一切回歸人類最初所擁有的溝通媒介,這是舒服自在,我的腦袋不需要轉動,甚至在中途還打了瞌睡,卻也完全無損於我對這兩齣「肢體故事」的感受力。原來觀看舞蹈表演是如此自在的體驗,而我終於可以暫時拋開文字和言語的規範。

  感受這兩段故事,是一種俯瞰的角度,看著人們掙扎、驚恐、歡愉、逃避、執迷,那樣的生命衝力讓人震撼,那樣的卑微軟弱讓人同情同感。故事裡瀰漫著宿命的氣息,讓人不忍,讓人傷心,但生命即便微小,卻不失力道。即便痛苦,仍舊要用盡氣力掙扎;即便不堪,仍舊千迴百轉,用以淬煉生命。

  我依然相信,藝術是生活的淬煉,而我感受到了碧娜鮑許的淬煉,真是不可思議。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路從「白色巨塔」、「女系家族」、「華麗一族」、「不毛地帶」,到最近的「命運之人」。看著這些小說改編的日劇,無法理解山崎豐子筆下的人物何以如此執著?總是抓著一個信念,或某個人,或某個目標,然後就奮不顧身,極盡扭曲顛狂,朝著目標衝刺。沒有妥協,沒有商榷的餘地,就是那樣,就只能那樣進行不可。任何與理念相左的意見都是一種阻礙,必須斬除,然後繼續前行。最終只是讓自己拼命往死胡同裡鑽而已。

  不論是哪一部著作,不同的只是場景和時代,而人物都是同樣偏執到了一個極致。生命是該有熱情,但熱情不該以如此激進且固執的方式往前衝啊!這根本就是一群偏執狂啊!

  但,那又如何呢?如同村上春樹所說:「大家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活,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死。不過那都不重要。最後只有沙漠留下來。真正活著的只有沙漠而已。」所以,夸父就夸父,偏執就偏執,懶散就懶散,隨意就隨意,既然最終活下來的只有沙漠,那至少在我們每個人活著的時候,可以有一點點自我的風格。是吧!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們總是期待超人、蝙蝠俠、蜘蛛人、包青天,可以懲奸除惡。只是,什麼樣才算邪惡?怎樣才是善良呢?以正義之名,到最後仍然逃不了個人立場的局限,成為欲望的魁儡。

  正義、公平,呼起這樣的口號,確實很鼓動人心。一起改變這個世界,原來我也有能力影響這個世界,誰能抵擋這樣的使命感呢!

  正義總有盡頭,理想總有盡頭,生命總有盡頭,真正無止盡的又是什麼?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多數人都是好人,思葛,最後妳會發現的。」這是小說裡最後的一句台詞,爸爸對著小女兒這麼說。

  一開始還不太習慣整部小說的文字風格,但慢慢就上癮,融入到整個故事情節中。闔上書本之後,故事就像幽靈一樣在腦袋上空盤旋著。

  該說什麼呢?我覺得這個世界確實存在著很本質的東西,也許就是真、善、美這樣的東西,但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總是被表象所蒙蔽。這表象不只是身份、外貌、財富、穿著,就連道德、倫理等等都可能是表象,如同流行一樣,不斷在變動。為什麼會被蒙蔽呢?因為我們停止「理解」了,被那些「無常」給困住,執著於變來變去的東西,附和著各種流行。

  我不追隨流行,並不是因為已經找到真理,但至少我沒有遠離真理。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學的時候,開始接觸中國大陸的小說,那時候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瘋狂看了十幾本蘇童的小說。除了真的喜歡之外,另一個原因就是修了一門「現代小說選讀」,分組報告的主題是蘇童。

  蘇童說《河岸》(2009年)是到目前為止寫過最好的一本小說,我也覺得這是看過的蘇童小說裡最喜歡的一本,當然,有一部分原因或許是因為早就忘了以前看過的小說內容。

  這本小說談論著河流與河岸,但更重要的是河流,因為最終是河流接納了故事裡的父子倆。在閱讀的過程中,心裡偶而會有一些暫時的感想,從這個故事看到了什麼,體會到什麼。但在完整看完並闔上書本之後,心裡想的是關於「歸屬感」這樣的事情。

  人,也許都做著環遊世界的夢,想要去冒險,想要去發現,但最終都是在尋找自我的定位。我,究竟是誰?來自哪裡?要到哪裡?沒有一個人可以是一個完美而獨立的存在。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每個人都是單翼的天使,需要相互扶持才能飛翔。」個人覺得這有點灑狗血,不是很認同。我比較相信的是,每個人都是很完整的,但是需要鏡子來照映自己,這鏡子是什麼?就是我們與整個環境建立的關係。透過關係,我們照映到自己,我們看到自己,我們開始學著定位自己、承認自己、接受自己、愛自己,然後愛這個世界,愛各種關係。

  故事裡,主角與父親的關係,主角與單戀女孩的關係,主角與整個油坊鎮的關係,主角與這條金雀河的關係。追尋著關係,企望著關係,守護著關係,在關係裡尋求歸屬感,家的感覺。

  家,是什麼感覺呢?也許就是可以做自己的坦然、自在、勇敢。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本想說一句「水月很好看」就算交代一切,不過這樣似乎無法完整傳達「很好看」的感覺,所以還是稍微說明一下。




  在事先完全沒探聽的情況下,只是覺得台灣人應該要看過雲門舞集,所以就挑了這一部DVD來看。一聽到巴哈的無伴奏鋼琴組曲就覺得很熟悉很舒服,聽這組曲很能夠放鬆,很容易睡著。所以表演一開始沒多久,就稍微打瞌睡一小段時間......。

  把太極拳融入到舞蹈當中,真的有表現出水波流動的感覺,身體綿綿不絕地延伸、擺動(這就是所謂的草枝擺?!......Orz),看起來很舒服。以跳舞的部份來說,許芳宜的那一段獨舞非常有情緒張力,覺得有被帶進那樣的氛圍當中。接著表演走到後半段,深色的舞台慢慢開始積水,映照著舞者的白色身影,以及舞者迴旋所濺起的水花,就像在水面上跳舞一樣。

  舞台佈置的部份,在最後四分之一的時候,後方的布幕拉起,出現一片用錫箔紙製作的鏡面,讓鏡像呈現出特有的流動感,映照著積水的舞台和白色舞者,舞者化作水花、倒影,很美麗的意象。這個表演有水,有鏡面,有倒影,這種光影絢爛的感覺一直都是我很愛的元素啊!

  沒有故事,沒有台詞,只是透過輕柔的背景音樂以及肢體展現,就可以準確傳達一個完整的意象,真的是相當厲害。


雲門舞集-水月的介紹網頁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個關於遺憾的故事嗎?或是在談論一切是否能夠重來?一個人如果失憶了,是不是就能忘掉不好的事情,迎接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Gigi說她最喜歡席勒的畫,因為畫裡的人物看起來不完美,但是那種不完美卻很真實,她的話中透露出對於人生際遇的無奈與自我調侃。所以,人生應該完美?或者不完美才是常態?

  主角失憶,覺得人生是一張白紙,一切都可以重頭開始,身邊的人也把這當成一次機會,用謊言改寫主角的人生,企圖塑造一個美好人生的歷史故事。謊言的泡泡終究要破滅,真相赤裸裸呈現,主角大聲且反覆地對著所有人咆哮,「為什麼要說謊?」是對著他人,也是對著自己。也許我們都在說謊,都在編織一個人生該如何美好的藍圖,但那終究是虛幻的。

  這麼說來,人生就該不完美嗎?也許我們應該反過來說,人生就應該是那樣的狀態,只是我們把那樣的狀態稱之為不完美,並且創造了另一種人造的人生模式,將那樣的模式稱之為完美,於是我們都活在謊言之中。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