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貿易活動還侷限在小區域,或是一個國家的時候。商品與金錢的進出都在進行「自體循環」。每個人都能在這塊有限的空間裡看得到最後的「收穫」,自然就會反應到一開始該怎麼「栽」。在這樣的小世界裡,若有位大家長(例如政府)站出來告訴企業要好好對待員工,因為這些員工與他們的朋友、家人,都會是企業的客戶與投資者。他們若過得好,自然會做更多消費與投資。於是,企業給予員工好的環境與薪水,而員工報以消費與投資,成為美好的向上螺旋,人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只是要小心通貨膨脹。
隨著全球化到來,貿易不再局限於有限範圍,通貨膨脹的壓力減少,卻也不再有安穩的「自體循環」,更多的外部性被轉移到人們看不見的他國。企業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化環境生存下來,只能跟緊消費者與投資者的腳步。消費者只追求用更少的金錢購買更廉價的商品,於是企業不斷壓縮員工薪水與福利,若本地法令太嚴格,就將人工轉往勞工保護較少的國家。投資者只追求投資標的是否有良好的財務表現,企業只好不顧環境與人權,想辦法提高績效。在高競爭與全球化的時代,即便你願意追求員工福祉,但只要獲利不佳,就會被消費者與投資者拋棄,最終這樣的「良幣」也只能在競爭激烈與現實的環境下被淘汰。
矛盾的是,身為個體的我們,既是消費者、投資者,也是員工與社區環境的生活者。我們卻以消費者、投資者的角色間接迫使企業無所不用其極地壓榨環境,然後又以員工與社區環境生活者的角色接受隨之而來的負面影響。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人們無法掌握正向循環的可能性與好處,只能看到當下的利益,並維持著當下的競爭力。身為個體,在如此競爭的環境下,擁抱員工權利與社區發展,如同螳臂當車,於是更多的人追求機會主義,投靠消費者與投資者的一方,想著如何能抓準機會,替企業創造利潤並從中獲利。例如以管理者的角色代理公司提高競爭從而得到高額薪資,或以投資者的角色看準有潛力的企業從而或許大量股利。
我們困在競爭與永續經營之間,競爭是更即時的,此刻撐不下去,如何談論永續經營?但永續經營是不遠的未來,若只在乎競爭,我們會不會像復活節島的人們一樣,竭澤而漁,到最後什麼都沒有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