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到西班牙旅行時,不確定是不是寫在給友人的明信片上,我說著如果不是高第的建築,巴塞隆納對我來說是一個沒有意思的地方。

 

如果我寫了這樣的句子在社群平台,而且我的這句話可以觸及到很多人,也許上千上萬人,會不會有人跑來留言說「才待幾天就以為很懂巴塞隆納嗎?你有去過XX或OO看過嗎?」「你住的台北才沒有意思。」

 

於是,我在下一次的發文,是不是就會稍微想一下?想著這樣的發言是否妥當?但是這樣的發言其實一點問題都沒有,就是一個心裡的感受,不是什麼旅遊指南,沒有要去傷害任何人。

 

這個時代,資訊的交流已經變成一種展演。觀看者會在任何地方跑出來,質疑你的各種自我表達。於是我們慢慢更注意外在的觀看者,離內在的自我更遙遠。當我們無法貼近自我,不斷與自我產生疏離,就會有更多心理問題。未來的時代,最大的疾病不是癌症,不是傳染病,是心理疾病。

 

我們只是想要表達自我確立自我,但我在資訊平台上所表達的任何資訊,都被暗示著要求著我得是個展演者。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一直在思考著為何我內心裡有很多憤怒?

 

看到最近的時事,關於捷運官方鼓勵手扶梯左右兩邊都可站立,有些新聞報導某些人因此開始站在左道,堅守左道,覺得自己終於站在正義的一方,理直氣壯。也想起之前禮讓行人的法規開始實施,很多新聞報導某些太戲劇化的行人行為,也是同樣覺得自己站在正義的一方,理直氣壯。按照法規當然是沒有問題的,我沒有要去譴責這樣的行為,只是讓我想去思考這樣的行為背後是怎樣的意識?

 

當規定有些更動之後,有些人因為這樣的更動,抓緊正義的一方,借題發揮來宣洩自己的情緒。或是當檯面上出現有人大喊著「太離譜了」,突然都跟著加入隊伍一起批判怒罵起來。

 

原來台灣很多人都有很多委屈,因為心裡充滿委屈,一直憋著,一定遇上一個契機,這股委屈就爆衝出來。面對我自己的憤怒的情緒,也許我得回去找尋委屈的根源,療癒我內心委曲的感受。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著這本書,就像在看著一場集體霸凌,也像一齣官場現形記。越看越是心裡憤恨,憤恨那些利益薰心如跳樑小丑般的人物。

 

但是在這些霸凌與作秀的背後,許多利益多數人的事情仍被受霸凌的當事者持續推進並達到效果,看到這樣的成果,我就放下了心裡這股強烈的憤恨,也想以此為標竿。與其被激化,跟著互相攻訐,不如把心力放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而這其實是最困難的。

 

要跳出來訴說自己的委屈,與他人對峙,是最直覺也最能釋放壓力的方式。但是書裡的主角卻默默承受,只為了稍微不讓事情導向「只是在吵架,鬥爭」,而是還能因為自己隱忍而留有操作的空間,完成更利益群體的事情。這樣的眼光、胸襟與堅毅,讓我放下心裡這些微小的憤恨,而思考著何謂「小不忍則亂大謀」,也期許自己成為一個默默推進的力量,而放下那些表面的是是非非。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喜歡公路電影,也喜歡青春冒險故事。整部小說朝著這樣的型式推進,餵飽了我們的期待,又暗藏伏筆,並在最後重重翻轉了我們的想像。公路電影與青春冒險故事所要追求的意義、目標,都只是個假借,留下來的只是故事,而故事就留待後人解讀了。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往認識政治受難者故事的方式,就是觀賞了幾齣「海島演劇」的表演。光是看著戲劇就已經覺得悲苦萬分,從沒想過要去閱讀口述歷史。

 

這一次透過一位受難者的文字去了解,即便已經是非常內斂的表達,還是像看了恐怖片,或說是災難片,久久無法脫離沈重悲苦的情緒。j有天突然說,我如果是筆者的弟弟,大概也可能會休學,無法繼續唸下去。當我也看到書裡的這一段描述時,確實也想著我真有可能無法繼續求學吧。

 

世間的苦難那麼多,而那些加害者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懲罰。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德國迎來紐倫堡大審,真的是徹徹底底審判了每一位加害者,包括那些並非直接加害者,只是「有能力可以阻止卻不那麼做」的幫兇,一樣遭到嚴厲的審判。至於希特勒的後代,覺得自己的家族罪大惡極,決定不再有後代。相較之下,日本的東京大審卻是草草結束。一方面是美蘇冷戰,美國急需日本的協助。一方面是美國因為投下原子彈而對日本有所虧欠。日本既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這樣的矛盾下無法有嚴厲的審判。直到近年,日本政府仍然沒有對中國人民的屠殺,以及慰安婦的傷害,作出任何確切的補償與道歉。荒唐的是,二戰結束後,當時的中國領導人也因為政治計算,「大方地」不去要求日本的賠償。

 

菲律賓的革命黨人把獨裁又貪腐的領導者趕出國境,但領導者的財富沒有被收回,甚至於領導者的靈柩、家眷與後代卻在多年後重回國土,而後代又再一次成為領導者。多數的人民自認為要迎來過去那位偉大領導者統治期間歷經的黃金時代,但事實上那個時代明明是家政治,是極盡貪腐的年代,又怎會是「黃金時代」。

 

這世界上的不公不義那麼多,有那麼多的受難者,但是加害者卻都沒有相應的懲罰,甚至過得更好。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當年的獨裁者,即便已經有了那麼多的歷史書寫還原,仍舊是很多人心裡的偉人,而獨裁者的後代依舊過得光鮮亮麗。

 

假如我是那些軍法官的一員?假如我是那些軍法官的後代?我該如何面對我身上流著劊子手的血液。天理何在呢?這世間的苦難如此多,而人們繼續想像著利益、財富、享受、地位,然後在不知不覺間,為了這些追求,成為了加害者。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理越辯越明」,在民主時代裡說著「來辯論啊」,好像什麼事情都能解決,實際上分歧依舊,各自活在同溫層。看著「進擊的巨人」,每個劇中人都有很多痛苦,很多的不得已,最後的期望都是「想回去跟家人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想要就此闔眼,一切痛苦就到此為止」。但因為好奇心、慾望、想像、好強......,種種人性驅策我們前行。其實我們從一開始就擁有那些我們在歷經千辛萬苦後期望擁有的,又為何辛苦為了某個「目標」走那麼遠?人類的生命就是這樣吧。這麼的不甘只是如此。

 

想起很久以前看電影「衝擊效應」的心得是「人都有失控的時候,這時若手中沒槍,也就是一點皮肉傷。真的拿著槍,傷害就會沒完沒了。」當人們的力量越強大,傷害就更加強大。

 

想起了電影「教父」那些黑幫爭奪權力。明明各自在自己的地盤就好,偏偏就會有人起了貪念、嫉妒,或是種種人性,開始了無止境的黑幫仇殺。人類的分歧永遠沒有結束的一天,即便號稱更加文明的今日,還是有那麼多苦難。

 

那被很多人笑稱的「小確幸」或許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吧。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天看了兩部紀錄片。

 

一部是「大權在后:前第一夫人伊美黛」。其中有一位受訪者在戒嚴時期是一位年輕的記者,在被逮捕時遭受一群警察性侵。我在想,如果我也是那群警察之一,應該也會成為性侵的共犯。

Imeda.jpeg

所謂的「我也是其中一位警察」,並不是戲劇性的跳接,直接把現在這個我換過去。而是如果我也是一個中下階層的人民,為了有工作有飯吃,加入軍警,忍受著軍警環境下無理的階級制度,刻苦生存著。當法令頒佈下來,突然多了許多罪犯,這不就是一大群「比我低階」的人嗎?只要我內心承受過壓迫、被看輕......這種種情緒,就有機會開成一點小小的苗,等待著這樣的時刻,當我可以反撲時,把這些進入我潛意識裡不舒服的能量以另一種惡的形式宣發出來。

 

另一部是「與殺人魔對話:泰德·邦迪訪談錄」(Conversations with a Killer: The Ted Bundy Tapes)。看著泰德殺人的慾望越演越烈,只有在那個資訊傳遞很慢的年代才有機會這樣連續殺人,不斷燃燒著潛意識裡這些受傷又脆弱的能量。在現代,電腦查詢、手機定位、到處都有的監視器、DNA鑑定......,根本沒機會一犯再犯。反倒是在當今這樣的年代,多了很多騙子,黃琪、林秉樞、「創造安娜」、「Tinder大騙徒」......,以一種魔幻的方式「改造自我」,逃避那個脆弱的自我。

ted_bundy_tapes.jpg

 

想起湊佳苗「告白」裡的經典句子「內心軟弱的人會欺負更弱的人。」在人世裡誰能是完全的強者呢?我們都可能在某個「機會難得」的情境下,讓潛意識的脆弱與傷痛突然逮著機會跳出來,就這麼教訓起他人,讓他人難堪,對他人不屑。處處都充滿著惡,只因我們如此脆弱不堪。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到最後,當故事開始收尾,突然發現這麼看似魔幻的劇情,其實可能只是在探討如何甘於平庸,以及如何與自己的不足、擔憂、平庸自處。

一是一對中年夫妻,沒有小孩,生活流於常軌,沒有太多激情。而在各自試著脫離常軌之後,出去走了一圈,又回來做一樣的事情,但已是不同心境。套句朋友的說詞「一直留在原地,以及操場跑一圈又回到原地,境界是不同的」。或許是在討論中年危機,關於自己為什麼到了一個年紀之後似乎什麼也不是,只是一個平凡的人,甚至覺得平凡到無聊。

一是一個正在青春期的少女,正要發育,想像著自己哪天可以長大,可以離開家,可以成為一個獨立個體。有著一些在成人眼中看似微小的擔心,混雜在想趕快長大離家的焦慮之中。直到遭遇特殊的處境,才稍微理解到這個看似拘束自己的家其實也是讓自己覺得最安心的所在。

一是談論年老,在臨別之際是否會想起這輩子的遺憾、秘密,而這些都得放下,不論以哪種形式。

刺殺騎士團長_下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了這本書,只因為吳明益曾引用這本書,也因為他說這樣好的書,知道的人卻很少。

 

故事說得精彩,帶出共產極權統治時期的氛圍,也刻劃出栩栩如生的小人物。

 

不管階級地位,不管財富多寡,不管生命長短,生命到頭想到的都是家人、親情,而非任何世間的風光。

 

我們一無所有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道是習慣村上的敘事風格,還是村上越來越會說故事,這部書在閱讀上很享受。還沒看完就想來記錄一下心得。

 

為何會喜歡村上的小說?我彷彿找到一些線索。記得好像看村上提過他喜歡推理小說,於是在他的小說裡也充滿謎團,勾引讀者一起探尋答案。另一方面,小說主角彷彿都會脫離常軌,開始一段奇特的旅程,這不就是我最愛的公路電影的基調嗎?

 

我想就是謎團與旅程這兩種元素吸引著我。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