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習慣村上的敘事風格,還是村上越來越會說故事,這部書在閱讀上很享受。還沒看完就想來記錄一下心得。
為何會喜歡村上的小說?我彷彿找到一些線索。記得好像看村上提過他喜歡推理小說,於是在他的小說裡也充滿謎團,勾引讀者一起探尋答案。另一方面,小說主角彷彿都會脫離常軌,開始一段奇特的旅程,這不就是我最愛的公路電影的基調嗎?
我想就是謎團與旅程這兩種元素吸引著我。
不知道是習慣村上的敘事風格,還是村上越來越會說故事,這部書在閱讀上很享受。還沒看完就想來記錄一下心得。
為何會喜歡村上的小說?我彷彿找到一些線索。記得好像看村上提過他喜歡推理小說,於是在他的小說裡也充滿謎團,勾引讀者一起探尋答案。另一方面,小說主角彷彿都會脫離常軌,開始一段奇特的旅程,這不就是我最愛的公路電影的基調嗎?
我想就是謎團與旅程這兩種元素吸引著我。
像是獨白,像是囈語,像是個人的情感自傳,像是一齣藝術電影。彷彿被父親,被母親,被愛情,被性,被婚姻,甚或被更內在的什麼拉著、推著前行,一晃眼幾十年的情感際遇,如南柯一夢,書本到了終章,但作者的旅程仍在繼續。
故事是跳躍的,但情緒的起伏如海一般,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這書彷彿只是生命之海的一次捕獲,而海之深之廣,都在文字之外,無窮無盡。
透過一位記者的角度去看世間的人們,也透過一樁命案去追溯背後的故事。藉由訪談的形式,讓相關人士道出他們的故事,就好像紀錄著每個人的「愚行」、惡行。讓人想起「大亨小傳」,那些看似高明、光鮮亮麗的人們,其實內裡都是黑水。
這種高人一等,理所當然踩著他人往上爬的人們,這樣的心態不就是人間地獄。最可怕的不是電影,不是兇手,而是那些虛偽、自私的人們,才造就了兇手的存在。
對於愛情,到底是執著?還是瀟灑?並不是恆定的狀態啊。
是認真的?還是在玩樂?還是認真的玩樂?
看似純愛電影,在最後幾分鐘給你不一樣的感受,讓人反思何謂愛情。是愛「情」,還是愛「對方」呢?也許我們都沈迷在「愛情故事」的小劇場裡。
少女在家族聚餐中說明為何不吃肉的理由,是不想吃下恐懼。動物被宰殺時是充滿恐懼的,會透過某些化學物質留在體內。一旦我們吃下肉,就吃下了不好的物質。在場的大人們以此當作笑話,卻也成為整個家族鬧劇裡的「預言」,或說是「影射」。
那一份屬於這個家族特有的嘲弄、嘻笑、自欺欺人的氛圍,就如同食用肉裡的恐懼一樣,蔓延到每個人身上。像瘟疫一樣,沒有人可以清醒,沒有人能阻止。即便試著逃離,一旦回到情境裡,那一切的情緒又都與身上的某種類似基因的物質相互吸引,那是已經常住在身體裡的蠱。
老母的孤獨,老父的了結,好像讓無法復原的人們都死去,都遭受隔離,那一代傳一代的瘟疫才有終結的一天。
短短四集日劇,改編自小說,張力十足,沒有以往10集以上整季日劇的拖泥帶水。
只有日本人才能寫出這樣的劇本,關於孤獨,關於賤民,即便如此卑微,都還是想獲得一點點被愛被關注的實感。透過一件孤獨死的案件,鍥而不捨的警員終於查出一切謎團。這位獨居的女警員似乎更能理解這位孤獨死的婦人,荒謬地成為最關注此婦人的人了。
想起松本清張筆下那一位位執著的警員。
活在自己想像的愛情裡,活在自己想像的成就裡,沒有看清現實,也沒有真正珍惜已經擁有卻「不在計劃之中」的幸福,到頭終就一場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OCIuEOxpSY
充滿詩意的文字,寫出魔幻般的故事。那些地名與景象是如此熟悉,描述卻如童話世界、末日景象。
生長在相對安穩、富足的年代,人類的影響力遍及各個角落,人類社會無限擴張,生在島上的我們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足,但心理卻在物質與名利追求的過程中凋萎、困頓。
看著這樣的小說,像是開展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那被人類社會無限擴張而遭受擠壓的自然,原以為可以被犧牲,可以被放棄的自然,卻彷彿是人類自我毀滅後的諾亞方舟。並不是人類要把搶走的還給自然,是人類需要更多的自然。
在人類製造的水泥叢林、度假村、泳池、健身房、五星級飯店、米其林餐廳之外,那些被我們逐漸忽略與隔絕的,並不是我們以為不需要的,卻是在失去之後,人心開始毀敗,才發現如此必須,必須回到自然界找回自己。
原以為文學只是年少時陪著我成長的桃太郎動物夥伴,長大後忙著柴米油鹽,就被擱置於一旁。當心裡的能量日漸流失,彷彿書中那被關在籠裡乾瘦的鷹,我是被關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心靈乾瘦的善感者。直到我再次擁抱文學,從書本裡看到更廣大的世界,更廣大的喜怒哀樂連結,才慢慢恢復血色,感受到身而為人活著的痛與快樂。文學帶我離開了籠子,看到更遼闊的天空,就等著熱氣旋拉著我遨遊天際。
文學無法給我任何實質報酬,卻是暗夜裡的光,給我向前的希望。
關於這本書的名字,以及整本書的觀看過程,讓我想起王家衛電影「2046」引用劉以鬯的句子「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人的記憶就像濕氣跟著我們,讓我們風濕、痠痛、渾身不自在,像古老的幽靈纏著我們。廣義的記憶不只是我們意識裡曾經記得的,也包含一切隱隱指涉我們的,例如出生、身體、家世、性格......,這些命定的因素決定了我們很多的選擇與生命路程。
看這本書就像在看一場演唱會。
為了聽歌才去演唱會,但歌曲和歌曲之間常伴隨著演唱者的談話。有時候談起歌曲創作的緣起;有時候接續著上一首歌或下一首歌,談起近來的感觸。歌曲是演唱會的主軸,但透過中間的談話,補充許多背景故事、心情變化,串起一首又一首歌,整個演唱會就變得立體,揉雜著歌者的生命本身。
濕地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小說本身很精彩,每個人物都立體飽滿,他們的故事也絲絲入扣,讓人不斷想往裡探索。而周芬伶在小說故事的篇章之間安插了好多篇的「番外篇」,這些「番外篇」是作者自身的散文心情記事,就是因著這些自身的生命經歷,把很多的疑問、嘆息都轉化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小說人物與其生命經歷。看著小說故事,又彷彿看著作者的生命自述,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呼應著故事裡對於人物出身背景之真假的大問號,文本與作者自身,相互指涉,迴旋又迴旋,看著看著,也跟著進入到小說人物裡,或進入到作者的生命經歷裡,一同探問著生命的意義。讀完一本書,不只是看完故事,也跟著走了一段旅程,看到、聽到,很多的人,很多風景,很多停步與思索。
久久才能有那麼一次,遇到一本強烈打動內心的書。
這本短篇小說集所描述的故事正是我們自己或身邊的人都可能有的遭遇,都是非常「一般」的事情,卻寫得張力十足。而這張力並非來自浮誇的形容詞,也非誇張的情節。卻在作者精巧的調度下,引人入勝,想一直看下去。以前聽大學教授說,寫論文就是小題大作,限縮範圍之後大肆發揮。而瑞蒙卡佛就是在有限的人物故事與用字之下,這般大肆發揮。
從一則則故事中,看到人們就是生活在殘酷的現實,在這漫漫長路上倚靠著星星點點的希望如乾糧,讓我們每每在即將絕望時,又得到一點幸運與希望作為支撐的力量。卻也每每覺得當下的幸福美好應該會一路延伸到盡頭,卻突然結束。於是,我們一路上所遇到的好人好事、好的際遇,都只是馬拉松賽道旁的補給,不是歸途,只是暫時的陪伴與打氣,我們還是得在現實的路上往前進,反覆拿起與放下沿路的希望。而最終,我們就在這樣的輪迴裡放下執著,更珍惜每個當下,不論是痛苦絕望或歡笑希望,一切都會過去,化作點點滴滴來時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