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一個年紀之後,死亡與道別已漸漸成為日常。
伊坂幸太郎的這本書用荒誕詼諧的方式,描述各種人物性格所呈現的告別方式。又透過告別,回溯這段關係是如何開始的。即便走到分手一途,曾有的這段感情都無損其自身價值。人與人之間相遇所產生的火光,雖然短暫,卻不減其燦爛、雋永。
到了一個年紀之後,死亡與道別已漸漸成為日常。
伊坂幸太郎的這本書用荒誕詼諧的方式,描述各種人物性格所呈現的告別方式。又透過告別,回溯這段關係是如何開始的。即便走到分手一途,曾有的這段感情都無損其自身價值。人與人之間相遇所產生的火光,雖然短暫,卻不減其燦爛、雋永。
一個純粹的靈魂,一場唯一的使命,促成了一個王者的誕生。看似美好的開頭,最後卻是一齣悲劇。當然,作者非常坦白,在一開始就提到莎士比亞的「馬克白」,以莎翁的悲劇作為基底,早早就為這部小說定下基調。
王者像一面照妖鏡,照見了他人的嫉妒、自卑、弱小,誘發人性的癲狂,憤而打破這面照妖鏡。
都想像著人們追求著真善美,而往往人們最終是抗拒的。因為追求的過程是一場艱苦的修行,若不是催眠自己,透過某種偏執讓自己持續下去,到了最後必然受不了這般艱苦而癲狂、失控,成為期待王者殞落的暴徒。
畢竟這是凡人的世界,我們都得用凡人的方式,顧及人們的情緒感受。王的完美,就像機器人一樣,是讓人懼怕的。
原本在追求美好的更前提,每個人也想在自己心裡有些許「王」的感覺,而當這所有的一切感覺都被「唯一的王」獨佔時,潘朵拉的盒子已悄悄打開。
一、
支持候選人就跟戀愛一樣,只要愛上了,不論這情人是否爛咖一個,是否前科累累,都「愛最大」。即使後來偷吃、不負責、裝死,都還是愛。直到何時?直到對方徹底拋棄你,或者你有了更愛的對象。
二、
選舉是一場秀。執行力、價值觀...都不重要,若被看重,也只是因為此刻的選舉有需要。
每位候選人的心裡都有自己的「野心」,唯有選上,才有機會實踐。於是他們想辦法取得選民手上的票,想辦法讓選民愛上他們。一旦選上,他們就會按照自己的價值前行。
你以為候選人會聽從你的期望?是,也不是。當選人會挑出與他們的價值一致的建議,繼續完成自己的野心。
所以,選個你喜歡的「野心」。但要看出候選人真正的野心相當難,看錯了,就是看到了候選人要你看到的「野心」。
三、
曾幾何時,注意許多細節,一步步執行,像清潔工整理市容,像水電工維護設備,讓人沒有感覺,大家都要看人吹泡泡。但吹完泡泡,一切幻滅,泡泡破裂的殘局還是要清潔工與水電工來收拾啊。
四、
選舉就是候選人與選民共同演一齣大戲。選民也許真的入戲了,但專業的政治人物一直都知道這是一場戲。
電影裡的角色們是幸福的。
即便經歷各種考驗與磨難,都沒喪失一顆柔軟的心。內裡的愛雖然層層疊疊著傷痕、不解、猜疑,卻也只是結痂,並未長繭,還有脫落後煥然一新的可能。
有更多的人,傷痕累累,原初的愛早已千迴百轉,一再變形,難以覓出那顆柔軟的心,難以輕易看到真心。隔著重重圍牆,沒有縫隙。也因此,電影裡的人們是幸福的。他們僅只是扭捏、害羞,卻仍保有滿滿的愛,足以隨時把自己拉上來。
每次看到網路上有人評論時事直指核心,總覺得相當過癮,還有相見恨晚的感覺,心裡想著怎麼如此有見地。
這樣的評論看久之後,常常是感受到為文者漸漸顯露的傲慢,心裡就想著「然後呢?」你把現實說得糟糕,把何以會有問題都說得清清楚楚,「然後呢?」你仍舊悠哉過著你的生活,笑看下場打球的人們荒腔走板,嘲笑那些頭洗下去卻做得不成章法的人們是如何荒唐。
這樣的狀況跟檯面上看到的那些算命師與投資老師有何分別?說得頭頭是道,把問題都點明,所以需要來上課,才不會犯下投資老師說的那些錯。所以要來改運,才不會遇上算命師說的那些倒楣事。這樣頂多就是個投機主義者,並沒有真的思考著如何讓這個世界更好。沒有解決方案,只是不斷嘲笑他人做事的各種問題。
久了之後,我看到的總是旁觀者的傲慢。好像那些下場打球的都不曾努力過,好像就差你這位先知下場來改變時事了。但實際情況如何?任何一位曾經大言不慚評論時事,被奉為真知灼見者,真正下場處事之後,事情都變得不再簡單。也就是說,跳進叢林裡,陷入人情世故裡,哪裡還有旁觀者的那份快意與爽颯,又哪是看到問題就能立刻解決。
於是我漸漸瞧不起那些講得頭頭是道,甚至因為聽者眾而慢慢自傲起來的人。那不是真正的智者與仁者,頂多是善巧之人。
本書最主要談論的是經濟上的「不公平」,也就跟著衍生出政治上、機會上的不公平,以及消除不公平可以帶來的好處。
為什麼「不公平」需要被縮減?假設一個人年賺1億,平均一年的消費大約是1千萬,代表花費了10%的收入。但有另一個人年賺100萬,平均一年花費70萬,代表花費了70%的收入。換句話說,滿足一個人的基本生活開銷是有一定的金額下限。若能把收入向下分給下層階級,就能提高整體消費,加快資源流動的速度,也更能有效刺激經濟。
當上層階級擁有更多金錢,往往更容易利用既有資產來「尋租」,讓資產吸附更多其他資產,繼續搶食同一塊大餅中的其他部分,而不是將錢投資在創新與「把餅做大」上面。原因是什麼?因為錢滾錢的尋租可以減少損失的風險,讓有錢人能夠更安穩地持續累積財富。
我在舞者開始打鬥的橋段,就不自覺地淚流滿面。在意識都還來不及意會過來的瞬間,情感就已先噴發。哭泣是懺悔,是被狠狠教誨,是在智者面前恍然大悟,是對曾經的「堅持與對立」之荒唐無可遏制地感到悲哀。
舞作開始於「婆娑之洋,美麗之島」的一片祥和氛圍,彷彿最初的伊甸園。蔣勳的旁白搭配著白底黑字的詩句,一行滑過一行,整潔而清晰的映現在背景上。接著詩句開始塌陷、散落成狼藉的文字碎片,四處飛濺。
在噴濺的細碎文字背景與地面中,又隨著時間與段落,浮現著美麗島的「美」與「麗」。
舞者們在這黑白文字構築之背景與地板上展演,先是詩經一般「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接著面臨黑白文字構築之世界的粉碎,如同失語一般,人們遊走、擺盪、而後焦躁、打鬥。在一陣你拼我活之後,失語般的黑字填滿了空間,一片黑暗,打鬥的人們也四散倒落癱軟,一陣沈寂,而後黑幕之中有了星光,星光幻化成白色的文字。裡面有愛,裡面有「篳路藍縷」,有那些關於島嶼的真、善、美。
接著是一片海浪拍岸的影片背景,舞者們慢慢背對著觀眾,一同看向大海。最後只留一位舞者看著海,然後影像結束,燈光打亮,只剩一片白的背景與地板,獨留一舞者沈思。
那舞者是林懷民,也是你,也是我。
那些衝突、爭執、撕心裂肺,又是為了什麼?站在島嶼之上,看著婆娑之洋,人是如此渺小。當我們對於生活充滿疑惑與感傷,那就看看那一片海,看看亙古不變的海浪拍岸吧。
當貿易活動還侷限在小區域,或是一個國家的時候。商品與金錢的進出都在進行「自體循環」。每個人都能在這塊有限的空間裡看得到最後的「收穫」,自然就會反應到一開始該怎麼「栽」。在這樣的小世界裡,若有位大家長(例如政府)站出來告訴企業要好好對待員工,因為這些員工與他們的朋友、家人,都會是企業的客戶與投資者。他們若過得好,自然會做更多消費與投資。於是,企業給予員工好的環境與薪水,而員工報以消費與投資,成為美好的向上螺旋,人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只是要小心通貨膨脹。
隨著全球化到來,貿易不再局限於有限範圍,通貨膨脹的壓力減少,卻也不再有安穩的「自體循環」,更多的外部性被轉移到人們看不見的他國。企業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化環境生存下來,只能跟緊消費者與投資者的腳步。消費者只追求用更少的金錢購買更廉價的商品,於是企業不斷壓縮員工薪水與福利,若本地法令太嚴格,就將人工轉往勞工保護較少的國家。投資者只追求投資標的是否有良好的財務表現,企業只好不顧環境與人權,想辦法提高績效。在高競爭與全球化的時代,即便你願意追求員工福祉,但只要獲利不佳,就會被消費者與投資者拋棄,最終這樣的「良幣」也只能在競爭激烈與現實的環境下被淘汰。
矛盾的是,身為個體的我們,既是消費者、投資者,也是員工與社區環境的生活者。我們卻以消費者、投資者的角色間接迫使企業無所不用其極地壓榨環境,然後又以員工與社區環境生活者的角色接受隨之而來的負面影響。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人們無法掌握正向循環的可能性與好處,只能看到當下的利益,並維持著當下的競爭力。身為個體,在如此競爭的環境下,擁抱員工權利與社區發展,如同螳臂當車,於是更多的人追求機會主義,投靠消費者與投資者的一方,想著如何能抓準機會,替企業創造利潤並從中獲利。例如以管理者的角色代理公司提高競爭從而得到高額薪資,或以投資者的角色看準有潛力的企業從而或許大量股利。
我們困在競爭與永續經營之間,競爭是更即時的,此刻撐不下去,如何談論永續經營?但永續經營是不遠的未來,若只在乎競爭,我們會不會像復活節島的人們一樣,竭澤而漁,到最後什麼都沒有了?
與「閃閃發亮」無緣的人們,與青春、夢想差距甚遠,卻也是最真實的故事。
好像入了社會,踏入社會的軌道上,就得想辦法讓自己「閃閃發亮」,讓自己不一樣,在軌道上揮汗奔馳。成為一個上班族,進入職場,就有很多人問你「你希望幾年後的自己站在哪?」或是告訴你,如果不努力,原本跟你一起出發的人很快就會超越你,好像人生的道路就只有不斷努力。難道人生不能只是把自己維持好,把自己照顧好,這樣就可以了嗎?
不用當著佔盡便宜的富二代,也不用是個強悍的爸爸,也不用是個乖巧的女兒,也不用是個聰明又靈巧的妻子。一般般就好,普普通通就好,最平凡的期望卻也最難達成,因為那樣的期望不被當成期望珍視。
什麼時候可以沒有明星?什麼時候可以安靜普通地生活著,不要有那麼多的階級、名聲、詮釋。
刻骨銘心的愛情總是迷人的。這一類的愛情電影千變萬化,都圍繞著忘不掉、吹不熄的思念與悸動。台灣偶像劇《十六個夏天》、日本電影《再見,總有一天》、日本電影《情書》。愛情故事一場又一場,就像《愛上變身晴人》一樣,儘管外表擅變,那不變的是「來,我們來講個故事,用盡各種手段談論愛情可以如何纏綿、宿命與生生不息」的歌詠精神。因而,我們製造錯過、疾病、神經大條,讓各種無可奈何來橫加阻攔,由此淬煉出金光閃閃的愛情。
生命充滿著偶然與巧合,愛情真的沒什麼了不起,很可能生命一個不一樣的轉折,舉手發誓說要在一起一輩子的就會是另一個人也不一定。電影裡的女主角問著「為什麼是我?」是啊!為什麼呢?沒有人知道。但是隨著時間的軸持續旋轉下去,莫名就有一些什麼鐫刻在內裡,成為自己生命的基調,循著這樣的基調往前走,遇到某些事,某些人,走著走著就化成了每個人心裡不變的愛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