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於這本書的名字,以及整本書的觀看過程,讓我想起王家衛電影「2046」引用劉以鬯的句子「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人的記憶就像濕氣跟著我們,讓我們風濕、痠痛、渾身不自在,像古老的幽靈纏著我們。廣義的記憶不只是我們意識裡曾經記得的,也包含一切隱隱指涉我們的,例如出生、身體、家世、性格......,這些命定的因素決定了我們很多的選擇與生命路程。
看這本書就像在看一場演唱會。
為了聽歌才去演唱會,但歌曲和歌曲之間常伴隨著演唱者的談話。有時候談起歌曲創作的緣起;有時候接續著上一首歌或下一首歌,談起近來的感觸。歌曲是演唱會的主軸,但透過中間的談話,補充許多背景故事、心情變化,串起一首又一首歌,整個演唱會就變得立體,揉雜著歌者的生命本身。
濕地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小說本身很精彩,每個人物都立體飽滿,他們的故事也絲絲入扣,讓人不斷想往裡探索。而周芬伶在小說故事的篇章之間安插了好多篇的「番外篇」,這些「番外篇」是作者自身的散文心情記事,就是因著這些自身的生命經歷,把很多的疑問、嘆息都轉化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小說人物與其生命經歷。看著小說故事,又彷彿看著作者的生命自述,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呼應著故事裡對於人物出身背景之真假的大問號,文本與作者自身,相互指涉,迴旋又迴旋,看著看著,也跟著進入到小說人物裡,或進入到作者的生命經歷裡,一同探問著生命的意義。讀完一本書,不只是看完故事,也跟著走了一段旅程,看到、聽到,很多的人,很多風景,很多停步與思索。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