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上的蘋果,看起來很好吃,聞起來很香甜。明知道未熟果實的味道是酸澀的,還是忍不住摘下一顆,用力咬下去。

勇往直前的青春,很快就跑到盡頭。其實是繞了一圈,率先回到了我們的記憶之初,提早佔好位置,成為一輩子都甩不掉的記憶。
樹上的蘋果,看起來很好吃,聞起來很香甜。明知道未熟果實的味道是酸澀的,還是忍不住摘下一顆,用力咬下去。
勇往直前的青春,很快就跑到盡頭。其實是繞了一圈,率先回到了我們的記憶之初,提早佔好位置,成為一輩子都甩不掉的記憶。
「你不好好努力,難道要像那位一樣,將來做這種工作。」
「還不就是賺死人的錢。」
「你要怎麼向你的孩子解釋你的工作。」
男主角大悟跟著老闆到處處理入殮事宜時,常常聽到這樣的話。有一次當大悟打算辭職的時候,老闆吃著烤物,看著週圍的盆栽,說人如果也能像植物一樣光呼吸就可以活得好好的,不就輕鬆多了。說完就叫大悟也吃一口,大悟說了一句很好吃,就沒有辭職了。
宇宙裡的恆心,雖然早已經爆炸死亡,但是放射出來的能量卻可以飛到好幾億光年外,持續很長時間。死亡就像恆星爆炸一樣,是很有力量的。面對那麼巨大的能量,人類卻逃避了,不願面對。好比不要吃肉這樣的做法,很多人是說不忍心殺害動物,而植物因為不會叫,不會哭鬧,所以就可以隨便我們吃嗎?人吃肉是一種天性,吃肉是打從人類存在就有的行為,而今天我們卻很偽善地打著愛地球的口號,說要吃素,這根本是一種逃避和虛偽。
埋在地殼裡的生物屍體成為現在的黑金,是死亡推動著世界的運轉,死亡是那樣耀眼,耀眼到我們總是習慣性的別過眼。
故事大綱就是一年前分手的女友突然出現在眼前,拿著前男友的借條來討債。於是女人開著車,「挾持」男人到處找親朋好友「調頭寸」,開始了一整天的探親訪友之旅。
這部電影讓我想到《那山那人那狗》和《轉轉》,劇情主軸都是兩個人邊走邊隨意聊天,一起遇到一些事,看到某些人,然後在這些事情以及其他人眼裡口中,重新認識彼此,生命在無形之中相互交流,兩個人都得到一些能量和啟發。
我覺得這種「散步電影」很真實,人生大概就是這種感覺,不是絢爛的歷險故事,就只是出門散散步而已。今天跟這人去散步,隔天跟另一個人去散步。人生過程也是如此,年幼的時候牽著父母的手在旅途上散步,上學之後則跟著同學一起散步。
生命裡的一期一會,陪著別人,也讓人陪著我們,走人生的一段又一段路程。
整部影片的主題就是看著這些義勇軍到最後全部死光光。就「情義」上來說,這是一部心酸又感人的電影,但也僅止於情義的部分。丘逢甲、唐景崧、劉永福這幾個「大咖」登高一呼,說是不要被外族人統治,然後大家也不管現實情況如何,不考慮這些「大咖」們說的對不對,就把這些「大咖」們當成偉大的領袖,要跟著領袖一起打倒壞人,這真的很愚蠢。
我並不是在輕蔑這些先人們,只是單純替這些人感到不值。因為丘逢甲、唐景崧、劉永福這三個人,沒有一個人留在台灣與日本人對抗,到最後都逃到中國去了。為什麼這群「大咖」們要搞個台灣民主國?並不是愛台灣,而是因為他們原本在台灣當老大,掌握台灣的各種經濟資源,突然來了個大和民族,要來跟他們分台灣這塊餅,自然得想個辦法把這群人趕走,於是就用了民族主義的名義,說是不要被外族統治,其實只是想要維護自身利益。可悲的是,這群真性情的台灣百姓們居然相信這些「大咖」們的話,自以為是為了台灣而戰,其實只是為了「大咖」們的利益而戰。如果這些「大咖」們真的在乎台灣,他們絕不會讓台灣人去送死的。
讓我傷心的是,台灣人到現在還是在為那些所謂的「父母官」而活。你說日本軍閥很可惡,沒錯,但那些虛偽的官員們更可惡。什麼時候台灣人可以把官員們都當成狗來看,他們是我們的奴才,不是我們的父母。
看到這片名,完全不能吸引我的注意。但是知名影評人藍祖蔚把這部片列為「2008我鍾愛的華語電影」,這就讓我想要看看這部影片了。
對於愛情癡迷癲狂相互折磨的描述,很類似韓國導演金基德的風格,非常大膽直接。電影劇本是改編自中國著名作家王朔的同名小說,這就不得不佩服大陸作家真的比較會說故事。
從小的經驗,台灣人把文字看得太重,總覺得寫作是需要修飾的,要美美的,反覆雕琢文字卻忘了文字最根本的意義只是做為一個媒體的存在,重要的是文字所承載的東西。結果透過文字寫出來的故事一點都不動聽,透過文字闡述的心情充滿造作。相反的,大陸作品沒那麼文雅,常常有許多粗俗直白的對話,反而讓人更貼近生活,因為那就是這個時代人在用的語言。
片尾上字幕之後,放著羅大佑的《愛的箴言》,很好聽的歌。
三谷幸喜的戲劇一直都很有特殊的喜感,而且充滿舞台劇的風格,場面調度一氣呵成。
人生就是一齣戲,不用認真看待,但要認真對待。劇本沒有好壞之分,只要投入劇情,都是好戲。人生也是這樣,不用計較自己生不逢時,畢竟一部好的電影,少一個演員都不行。
陳凱歌真是一個很多話,又愛講道理的導演。片長兩個半小時的電影,不放過每一句台詞跟每一個小細節,塞滿了導演想說的話。整個故事很完整,情節交代清楚,只是散場之後,想要試著回味,卻找不到戲裡有哪一處稍微空曠的地方,可以讓我的思緒停留。
P.S.
同事女友的工作特殊,偶而會有電影公關票,才有機會可以免費看電影。
阿行手握球棒,追著林博助跑到廁所,然後林博助貼著牆壁,無助地說著自己也不希望變成這樣,但就是不敢扛這個責任。最後阿行卯盡全力拿球棒砍著廁所隔間的門,門的碎片四濺。
控~~控~~控~~畫面慢慢淡出,只留聲音。
就從這裡開始,接著下來的畢業典禮,還有小湯抱著一箱球去屏東找廖敏雄,真的是一個人在房間裡看著電影大哭。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被感動到了。
七個大男生,雖然外表看來是那樣屌兒郎當、莽莽撞撞的,實際上每個人的內心都相當敏銳和脆弱。因為敏銳,可以感覺有事情正在發生變化,卻又因為脆弱,不知該如何是好。要不要強拉阿彥去醫院?該不該鼓起勇氣去自首?有很多很多的狀況逼著要做決定。
對於一顆年輕的心,真的沒有辦法做出漂亮的決定,只能用各種粗糙的方式,想盡辦法讓大家快樂,讓世界和平,讓身邊的朋友都可以笑得很開心,讓這種感覺可以延續下去。但不管如何努力,想要珍惜青春,就會有差那麼一點點的感覺。
青春沒有一百分,但至少「昂首闊步,不留一絲遺憾。」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是在學校圖書館,那時候看完就忘不掉電影的最後一幕。
嬰兒在母親懷裡吸奶的一幕,完全呼應了整部電影的主題。乳房,既是性的象徵,又是生命之初的能量來源,飲食男女是這樣密切連結在一起。
幾年之後再看這部電影,再一次感受到電影所傳達的生命力。人啊!好像就只是為了好好吃上一頓,就可以很開心,可以度過各種苦難。生命真的沒那麼複雜,只要好好享受就對了。就像吃一碗拉麵。
役所廣司飾演的角色在死前還想著獵食山豬的回憶,說是很期待要帶女友去吃;一位臨死的母親勉強撐起虛弱的身體為家人煮晚餐,看到家人有飯可以吃,才安心離開;一個有錢的老人即使食量變小,仍然忍不住美食的誘惑而大快朵頤,甚至差一點噎死;一位騙子被警察逮個正著之後,還央求吃一塊眼前的食物才走。看完這些故事,真的會想要馬上去吃點什麼,然後覺得自己可以好好吃一頓飯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電影最後,母親把生命能量透過乳汁傳給嬰兒,象徵著進食是一種生命能量的交流。而在電影裡唯一的一段性愛場景,導演把食物當道具,情侶既是飲食又是交歡,原來性愛也跟飲食一樣,是一種生命能量的交流。
把生命吃進胃裡,得到能量,再把生命力放射出去,就看到了生命能量的流動。一種傳承創造的永恆。
這是日本已故導演伊丹十三的作品,這大概會是我一直記在心裡的其中一部電影。
這部電影的故事性沒有那麼強烈,保持導演一貫的風格,事情不用交代太清楚,只要利用構圖來引導觀眾進入那樣的氛圍,自然能夠感受到言語之外的時間流動。
個人偏愛鏡像構圖,剛巧在這部電影裡有很多巧妙的應用。幾次透過餐廳大片玻璃帷幕拍攝的畫面,玻璃後面是主角,鏡面反射卻是街上走動的行人和車輛,靜止的攝影機配上流動的背景(或前景?),有一種很奇妙的感覺,在恬淡裡有生命的騷動。
影片快到尾聲的時候,鏡頭對著車子前座,媽媽正在講電話,車子的擋風玻璃反射著上方的樹枝、大樓樓頂、天空,這些景物與角色的臉孔重疊,影像在臉上跑馬燈,就像時間的河流在一個人的臉上刻劃著。
這部影片是在向法國的一部舊電影致敬,所以全篇穿插著紅氣球在空中緩慢移動的景像,餐廳、自家、街道、屋頂、牆邊、窗台邊,都有氣球出沒,好像這顆氣球從幾十年前的那部舊電影開始,一直流浪到現在,就像傳承的火把,只是這次換成一顆紅氣球。
在飯店的陽台上,代表坐在椅子上,用台語說著這片海那麼漂亮,為什麼年輕人都要跑出去,不回來這裡?靠在欄杆上的友子卻回過頭來,用華語說她聽不懂台語。
這一幕讓我想到今年八月的蘭嶼之旅,只是在蘭嶼待個幾天,享受自然美景和簡單的風土民情,讚嘆當地的美好,然後回到我們不太喜歡卻又沒辦法逃開的都市生活。
之前聽廣播,來賓說了一個小故事。一位富豪到某個度假勝地,說著只要努力賺錢,就可以到這樣的地方來度假,結果一位當地人卻說他只需要賺到足夠生活的錢,就可以一整年都待在這個美麗的地方。
一位日本人因為思念而寫信,思念遠方的戀人,思念那一片土地,卻也有很多人正在離開這一片被思念著的土地。不過也就是這樣的來來去去,思念才有所憑藉,故鄉才稱之為故鄉。
很喜歡這部電影,有故事的童話,也有童言童語的童話。小孩子的未來不用擔心,只要給他們一個不被打擾的作夢空間,等到夢做夠了,自然就有充足的養料可以長大成人。
身為一位判斷候選者是否可以離開人世的使者,千葉(金城武)總愛問對方:「對於死亡,你有什麼看法?」人終究一死,但人們還是害怕死亡。
電影最後一段故事,千葉要來討老婆婆的命,兩個人有這麼一段對話。
老婆婆:「對於死亡,你有什麼看法?」
千葉:「這是我提出的問題。」
老婆婆:「別這麼計較,回答我吧。」
千葉:「死亡並不是什麼特別的事。」
老婆婆:「沒錯,不論是誰遲早都會死,一點都不特別。
「不過,因為你是死神,才能說得這麼輕鬆。
「因為你看過很多死亡的瞬間,卻沒看到那些人是怎樣生活的,所以你不懂何謂真正的人生。
「就因為不懂人生,才會說死亡不特別。」
千葉:「難道死亡很特別嗎?」
老婆婆:「也許在歷史上或世界上,死亡一點也不特別,但是對我們而言卻非常重要。」
千葉:「不特別......但很重要?」
老婆婆:「嗯。就像太陽在天上並不特別,但是太陽卻很重要。而死亡也是一樣的。」
這一段話很值得回味。不只是死,當我們在看別人的煩惱,別人的憤怒,別人的憂愁,別人的各種想法和情緒時,也常常像個死神,搞不清楚為何要那麼在意?為何有那麼多理由?只因為我們根本不懂別人這一路是怎麼走來的。
會看這部電影是因為導演是洪尚秀,會知道洪尚秀是因為看了《處女心經》,會看《處女心經》是因為女主角李恩珠,會找李恩珠演的電影來看是因為看過《向左愛,向右愛》和《紅字》。類似網路超連結的感覺,莫名其妙就一路接龍下去,看了一部以前從沒聽說的電影,認識了一位導演。
前陣子在網路上搜尋「李恩珠」,看到她自殺身亡的新聞,想說已經看不到這位演員的新片,那就找找她以前的電影來看。
《處女心經Virgin Stripped Bare By Her Bachelors》的片名很聳動,其實影片沒有多少裸露的鏡頭,而且全片是以黑白畫面呈現,步調又相當冗長緩慢。影片之所以冗長,是因為導演把同一個故事說了兩次。先是男主角的腳本,然後換成女主角的腳本,同樣的事情卻在兩人腦中產生不同的記憶。也許導演是想傳達事實詮釋的差異,順便藉此現象來影射男女情愛只是雙方利用部份真實所營造的想像。
至於「處女」這個命題,女主角最終與男主角在旅館做愛,把白色床單染出一塊紅漬。男主角把床單拿到廁所清洗時,女主角突然問說,為什麼不帶回家紀念?以往我們總是以男生的立場看待處女,卻沒想到女生也可能會對自己的第一次有某種特殊情結。
比起《處女心經》,《海邊的女人》稍微有趣一點。整部電影只有一首簡單的鋼琴曲穿插其中,講述男女之間第一眼看上彼此,開始相互放電,挑逗,最後上床的過程。電影裡的男主角只要寂寞就想找人尋求慰藉,開始覺得要負責的時候又逃得遠遠的。女人一開始覺得談戀愛的感覺很好,相互勾引的滋味不錯,卻發現男人只是在跳愛情的恰恰。當妳退後幾步,男人就立刻靠過來,當妳開始問東問西,企圖達到心靈交流的時候,男人又立刻向後退幾步。當男人還繼續沉醉於這樣的愛情遊戲時,女人才漸漸清醒,不想再玩下去。
重看朴贊郁執導的《親切的金子》,順便回去看看兩年前寫的電影心得「負面人性-仇恨的真面目」。第二次看,自然沒有第一次那麼震撼,卻注意到許多小地方。
電影的背景音樂,以及整體畫面的呈現,都很有童話的色彩。刻畫人性的細節很真實,故事的情節敘述卻相當誇張,形成魔幻寫實的風格。
電影一開始就是報導美女殺人犯的新聞,震撼的不是殺人,而是這樣的美女居然是心狠手辣的殺人犯?開頭就是這樣一個大問號,自然勾起人們的好奇心,想看看是不是被誣陷?或是背後有什麼天大的秘密?
以復仇為主題,卻拍出偵探電影的氛圍,讓我們想跟著導演一起探看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人性陰暗面。心腸好,人又美麗的金子,居然如此瘋狂。熱血傳道的牧師(或神父),居然為了錢財而幹起徵信社的偷拍行為。一個在幼稚園帶小朋友玩樂的中年大叔老師,居然犯下好幾起綁架勒索並殺害幼童的案件。一群遭撕票幼童的家屬累積了多年的憤懣和委屈,成為惡魔的養料,當內心的魔性被挑起,也能幹起血腥的勾當。
親切的金子一直被稱讚為天使,卻因為一次錯誤的決定而成為惡魔。即便天使的心仍在,卻已經不是當時的純白。結果,觀眾並沒有等到期待已久的沉冤得雪,反而認清惡魔無處不在,天使只存在於沉默的瞬間(電影裡的一句台詞,國外有一種傳說,當眾聲喧嘩驟然沉默,表示有天使經過)。
這部電影的氛圍有點類似《最遙遠的距離》,充滿著迷失和無力感。但是透過「卡車司機」這條主線,把其他故事線串起來,莫名有種絕處逢生、柳暗花明的渲染力。
電影裡有些情節安排讓人印象深刻:
年輕醫生耳朵聽著病人訴說各種疑惑和焦慮,眼睛卻看著電腦螢幕打處方,聽到新生媽媽的憂愁只是職業性的回答,然後說要幫忙安排到精神科掛號。一切都是例行公事,沒有望聞問切,只是「什麼徵狀該看什麼病」的標準作業流程。這樣的畫面是不是很熟悉?現在的醫學只重視外科,完全忽略了關懷的重要性。
窮苦、樂觀的卡車司機是一個強烈的對比,突顯出現代人的各種虛無、怪異現象。一邊是覺得原本的信仰沒有用而改信其他宗教的人們,一邊卻是卡車司機到處撿拾被遺棄的神像。一邊是新聞報導協尋百萬名犬,一邊卻是卡車司機固定餵食流浪狗。
電影裡的卡車司機是一個很棒的角色,明明都自顧不暇,還要收留被遺棄的神像,偶而餵食流浪狗,甚至還收留一位流浪兒。只要遇到卡車司機,一切都能柳暗花明。所以,酗酒的原住民爸爸原本要拿汽油自焚,卻變成幫卡車司機送油的義舉。感情出現裂縫的夫妻因為爭執而造成車禍,沒想到從貨車上掉出來的水蜜桃反而被司機拿去當流浪兒的宵夜。
卡車司機原本只要趕上一場廟會,就可以賺足錢換新的義肢,沒想到卻因為車子沒油而錯過。流浪兒問說:「你的腳,該怎麼辦?」司機說:「啊就再賺啊!」
換成是我們,當別人問說:「沒有信心怎麼辦?」我們是不是有辦法那麼灑脫地說著「啊就再找回來啊」?
就像這篇電影心得的作者一樣,這部電影也是讓我聯想到《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和《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同樣是偶然相遇的兩個陌生人,相處時間只有一、兩天,卻打得火熱,如果立刻就在一起也不覺得奇怪。
但是,不管在哪一部電影裡,兩人都沒有在一起。
聯想到的兩部西洋片是把焦點放在「浪漫的邂逅」,但是這部韓國片卻是重在描述「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拉扯」。當男女主角逛著童話主題店時,看著一些童話的周邊商品,男主角突然說,讓白雪公主醒過來的不是王子的吻,而是性愛,因為性愛的劇烈晃動,才讓卡在公主喉嚨裡的毒蘋果掉出來。女主角回答說,即使真是這樣,她還是想要原本的說法。
男女主角這一段的對話相當平常,卻在回味整部電影的時候,成為一個很重要的伏筆。因為這對話暗示男主角把真實與童話放在一起看待,女主角卻希望童話可以不變質地永遠珍藏。
女主角有一個相識七年就要結婚的男友,兩人之間早就沒有浪漫和愛情可言。在這樣的心情之下,突然遇到主動又溫柔的男主角,就開始一整天的狂歡、放縱。男主角始終等著女主角跟他說要一起私奔,但女主角最終還是回到未婚夫的身邊。第二天天亮之後,男女主角一起到烤肉店,女主角說如果男主角沒有那麼貼心替她準備熱開水,說不定會跟他私奔。
這句話我一開始不太懂,如果男主角不那麼貼心,就不會想要私奔。既然男主角那麼貼心,感覺那麼值得信任,為何還是不願私奔?
後來女主角說根本不了解男主角,等到真的了解之後,一定會發現對方的很多缺點。尤其是看到男主角如此貼心的舉動,女主角更不希望男主角在自己心裡的形象會隨著時間而變質。不管當下有多希望投入對方的懷抱,女主角還是強忍衝動,決心離開男主角。
看完這部片,讓我想到那英原唱的《夢一場》,感覺很合這樣的劇情。
蔡明亮:「《幫幫我愛神》是一個很敏感的題材,但不是政治上的敏感。它寫一個現代人如何走向自我毀滅。所有的事好像也沒什麼大不了。不過就是一個人失去了經濟資源,加上情感的落空,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就因為所有的事都沒什麼大不了,更顯出這個都會人的脆弱、空虛和孤寂。等於一個沒有靈魂的人,生命不堪一擊。緊跟在他後面的是一群傻乎乎的年輕漂亮美眉,總以為她們有消耗不盡的青春,就像我們這群死老百姓總以為這個地球有用不完的石油、砍伐不完的森林、吃不完的食物。這部電影的敏感在於它的極度悲傷。我們已經走上不歸路,幾乎沒有轉圜的餘地。怎麼辦?我很替他拍出這樣的作品感到驕傲。」
這真的是一部很悲傷的電影。
人們因變相的理想主義,引發一連串看似追尋,實為逃離的奔走。不斷堆疊架高的空中樓閣,垮了,摔得一身是傷,再重新堆疊架高,再一次崩垮,再一次摔落,反覆直到最後一次重重摔下。愛可以療傷,愛可以是一種力量,但愛可以讓我們停止跌跌撞撞嗎?可以讓我們停止攀爬虛幻的高塔嗎?
李康生說:「雖然這是一個得了癌症的世界,我相信愛情並未被消滅。」不管這個世界變得多糟,人類情感的良善面一直都存在著,但是愛情不會消解一個人心裡的寂寞,金錢也不會滿足一個人氾濫的慾望。
只有當我們了解到自身以外的都只是工具,才能撐起脆弱的自我走下去。
沒想到這樣一部徹徹底底台灣製作的電影,也能給觀眾帶來那麼大的觀感衝擊。導演的名字是林志儒,值得特別提出來,感謝導演拍出這樣一部極具故事張力的影片。
雖然故事背景選在白色恐怖的歷史時間點上,重點卻放在藝術層面的人性探討。政治崇高理想與人性懦弱特質的矛盾,偶像與自我膨脹的交錯顛倒,虛幻與真實的相互鏡照。
人們總是倚靠著信念而活,這信念就像光束一樣,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只是在前進的軌道上存在有許多干擾,鏡面偏移了光的方向,信念在鏡面反射的作用下漸漸偏離了軌道,於是人們在追逐理想的道途上感到迷失。稜鏡分散了光的力道,信念在多重價值的分離下慢慢腐蝕內心,導致精神上的分裂和衰竭。
男主角追求革命理念,女主角因好奇而探索磚牆另一面的世界。原本只是一個單純的起念,卻在行動之後漸漸與初衷分離。很多的革命份子,不管成功或失敗,多數人的最終下場總是成為另一群青年男女的革命對象。總覺得可以憑著信念成就美好的世界,卻發現信念與現實世界就像油與水,持續用信念去衝撞現實,也只能維持短暫的交融假相,只要稍微停歇,又將面對分離的事實。
所謂革命這樣的大翻轉,雖然企圖將現在的醜惡掩埋,但誰能保證翻新的土壤裡不會存在其他的醜惡?把壞人殺了,不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學會讓善惡共生,讓理念與現實同時存在,會不會輕鬆自在一點。
一位邁入第八年大學生活的貧困學生,結識了一位前來討債的大叔。有一天,這位大叔來跟大學生談生意,說是陪他一路散步到霞關(霞が関,かすみがせき,Kasumigaseki),就送給大學生一百萬還債。協議達成,於是兩個陌生男子開始散步。
兩個人邊走邊聊天,內容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或是一些搬不上檯面的小小見解。中途也遇到一些人,有些輕微的稱不上是火花的小小交流。「為什麼OL出來吃午餐都要把錢包拿在手上並且朝上?」「聽說倒著走路可以讓自己變年輕喔!」「那間店其實沒有很好吃,為什麼還大排長龍?」
生活似乎就是由這一堆瑣碎微小的事情拼湊起來,真的要特別提起,好像又沒什麼趣味和話題性,但是把這一點一滴慢慢湊起來,又有那麼些微妙的滋味。就像電影裡的那群職員,一起聞某個職員頭髮上的特殊臭味,覺得很熟悉的味道,卻又說不出是什麼味道。這大概就是一般人的生活,一天天過去,沒有什麼特別。正因為沒有特別的地方,反而容易遺忘,那是淡淡的氣味,不像榴槤、咖啡的濃郁,不好捕捉,只能慢慢品味。
我們不可能每天都過著緊張、刺激又充滿娛樂性的日子,卻可以在平淡的生活裡恆常品味無以名狀的幽微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