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駭客任務》裡面的大壞蛋叫做「史密斯」。一般人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多半都會把注意力放在特效或「自覺」這個議題上。把自己換化成主角尼奧,體會那種追求自我,逃脫他人控制的自覺感受。至於壞蛋史密斯,就會被徹底扁平化,統稱為壞蛋、惡棍。
《駭客任務》本身是一部多重解讀的電影,在網路上也有很多文章探討劇情內容,以及電影可能傳達的一些隱喻。偶然的一個午後,我突然想起史密斯這號人物。如果說主角尼奧代表著一般人的理想,那麼史密斯探員就是一般人在不經意的情況下經常扮演的角色。
每個人都是詩人
「每個人都是詩人」。「每個人都是藝術家」。我們經常聽到這類的說法,暗示著每個人都充滿創造力。這個時代重視「潛能開發」,每個人都想挖掘出自己的才能,追求卓越的自我,相信自己具備無盡的創造力。《駭客任務》的主角尼奧正好符合這樣的需求,讓人們的心情得到投射的對象。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同樣是追尋自我,發揮創造力,史密斯恰巧提供一個極端的形象。這個極端是什麼?當我們在追求自我的時候,也許一開始就像尼奧一樣,但是當自我過度膨脹,就會變成另一個史密斯。
創造力 = 複製?
什麼是創造力呢?當一個人發明很多很棒的物品,或者是一位建築師設計出一座美麗的建築,我們就說他們充滿創造力。創造物不見得是一個實體,很可能是一個觀念,或者一首歌。但是不論有形或無形,它們都是創作者「想」出來的。換句話說,創造物是一個創作者思想的產物,是其思想的具體化。
一個人的思想稱不稱得上是完整個體的一部分呢?如果是的話,一個創作品就是個體的某一個部份的複製。這樣說來,如果我們承認自己充滿創造力,就某種程度上看來,我們就是史密斯,不斷在複製優越的自我。
自我膨脹?基因作祟?
我們就像史密斯一樣,努力複製自我。創造物品,就是一種自我的複製。如果對象換作是人,我們就跟史密斯完全一樣。電影裡的形象較為誇張,但是在真實生活裡,人們經常都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成為邪惡而貪心的史密斯。
父母親期望兒女取得優異的成績,就是把自我的欲望複製到兒女身上。情人之間經常有所要求和期待,每個人心裡都有個標準情人的框框,隨時都在替身邊的情人打分數。如果不符合要求,就開始抱怨,說服對方改善。對方變成自己的衍生物,而我們就像史密斯探員一樣,把操縱的手伸向對方,把自己的想法、喜好、外表複製在他人身上。
基因大戰
從某個角度來看,我們都受到「自私基因」的控制,想要不斷複製自我,讓自己的基因以各種形式(觀念、想法、打扮、舉止)入侵他人,吞噬、宰制其他的基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