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跟夏娃因為吃下智慧之果而受到上帝的懲罰。這說明人類最大且唯一的慾望是求知慾,其他的慾望都可以看作是求知慾的延伸。小孩子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為什麼」,例如他們會問媽媽:「為什麼天空會下雨?」媽媽清楚知道:天空會下雨是因為空氣對流,水蒸氣在天空凝結之後落到地面上,形成了雨水。但是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這樣的答案只會讓小孩更加迷惑,會開始問起什麼是水蒸氣?什麼叫做對流?就一個小孩子的智商,這樣的思考會是一個多麼大的負擔?於是,媽媽可能會說:「因為天空在哭泣啊!」 我們常常都能在許多童書上看到這樣的童言童語,了解到善意謊言的重要性。因為這些謊言可以讓我們暫時忽略一些我們無法領會的道理,等到我們漸漸長大,心智足以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之後,自然會了解天空為什麼會下雨。儘管人類不斷在進化,腦細胞快速分裂,仍舊會達到一個極限。大自然太過於複雜,複雜到連一個成熟健全的人也無法完全理解。我們可以感知到一些無法確定的事物,卻無法對這些事物進行更深入的了解。那樣的複雜度已經超出「下雨」這類情形,無法被人們所理解。即便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現今在世界上也沒有多少人真的能夠解釋清楚。
大多數人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個限度,無法對宇宙萬物的各種變化做出合理的解釋,本著求知的慾望,人們將為了那些無法理解的事情消耗所有心力,有點類似於玩物喪志,只想著如何解釋自己親身感受到的一些不可解的現象,完全不理會日常的生活,那感覺就好像大學裡面的一些不食人間煙火,不停鑽研學問的學者。在一般人的眼中,這些人接近於神經病。
因為人類智能的有限性,某些聖者看到許多人類為了一些無法理解事情耗費如此多心力,甚至失去生活的能力,如果每個人都要對每一件事情尋求一個合理的解釋,那麼人們將終日活在問題之中,永遠鬱鬱寡歡。這些聖者們為了解決這樣的情況,不忍心看到人們被這些複雜的事情所困擾,試圖替這些智能有限卻又無法控制求知慾望的人們想出一個「屬於成人世界的童話故事」。就好像小時後媽媽跟我們說的童話故事一樣。
這些所謂的聖者提出了一些超自然力量的觀念,把那些不可言諭的事情歸為超自然力量,學習用一種敬畏的心態去面對。那感覺有些類似把一個得了絕症的人冰凍起來,等到幾百年後,人類的智能提升到足以治癒此類的病症,再把這位病人解凍進行醫治。同樣的,面對那些不可解的問題,聖者們把他歸類為超自然力量,等待未來更有智慧的人來解釋這些現象。
除了人類的求知慾,人類本身的衝突性質也同樣導致宗教的產生。當一個人殺了人,他開始產生幻覺,看到被害者全身血淋淋的朝他走來,要來向他復仇。我們可以假定每個人都有個無形的內在自我,或許就像是守護神或是小宇宙。這個內在自我看到自己殺了人,無法原諒這樣的行為,這種不被原諒的感受不斷在心裡沸騰著,導致自己無法成眠,無法原諒自己。於是,人們發明宗教,創造出上帝、佛陀,能讓我們進行懺悔,尋求原諒與寬恕。其實這個被創造出來的上帝很可能就是我們的內在自我,人們替內在自我塑造了一個形象,銬在十字架上的基督或者盤坐的佛陀,當我們在禱告或靜坐的時候,我們很可能只是在跟自己的內在自我對話,尋求原諒。
宗教本身的用意是好的,卻常常被人誤用。人們開始習慣把自己的過錯都交由佛祖與上帝來承擔。當我們傷害到別人,或者面臨極為困難的問題,常常不加思索,直接就去禱告、靜坐,把這一切難題丟給宗教。結果,我們每一天都出去傷害別人,回到家立刻懺悔,隔天便遺忘所有的罪惡,繼續傷害別人。當宗教信仰流於形式,他就變成一件可怕的兵器。幾百年前的十字軍東征、宗教戰爭都能說明,當宗教信仰被濫用之後,恐怖的結果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除了宗教信仰之外,一個人的自我反省也是很重要的。很多人相信輪迴,認為一位母親在上輩子可能殺了無辜的人,而這個無辜的人在這輩子成為自己的孩子,於是這一輩子得替他把屎把尿。因為相信輪迴,所以這位母親可以繼續這麼任勞任怨。追根究底,這樣的情況同樣是因為人類本身的衝突性質才導致這樣的情況。一個母親每天替小孩把屎把尿,小孩長大之後還得忍受小孩的叛逆。身為一個母親,也身為一個人,我們總會自私的想著:為什麼我對他這麼好,而他卻不懂得感恩?既然這樣,我就不要再對他好了。儘管心裡這麼想,還是忍不住想對他好,畢竟眼前的這個小傢伙是自己懷胎十月生下來的。面對這樣的衝突,人們常常活在掙扎當中,當輪迴轉世的觀念出現之後,就好像小時後媽媽說的童話一樣,人們藉由這樣的觀念來解釋自我的矛盾,當這位母親繼續無條件愛著眼前叛逆的小孩的時候,他不再受到心裡自私天性的煎熬。把一切簡單化,歸咎給因果循環之後,他可以繼續愛著他的孩子,而不用受到「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樣的天性所質疑。
但是當一切都訴諸於輪迴與宿命論,人們開始學會推諉責任:我會出生在貧窮人家是因為我的上一輩子太奢侈,我會一直愛著那位不懂得珍惜我的情人只是因為我在上輩子曾經傷害過他......。以此類推下去,把一切都簡化,把所有原因都歸結到輪迴與宿命,自己什麼都不用負責了。
為什麼不說:我就是愛著他,即便他對我不好,我還是無條件原諒他。而我也知道,內在自我會不停在我們耳邊向我宣導自私的天性,質疑我這種自找苦吃的行為。彷彿要一直掉入這樣的循環,持續遭受內在自我的質疑,持續衝突下去,總會讓人崩潰。最後,很多人都會不經意說上一句:「一定是我上輩子欠他的。」就像「下雨是因為天空在哭泣」一樣,是一個特效藥,衝突立刻停止。每當外在的苦難與內在的質疑雙管齊下的同時,給我一個童話的阿斯匹林,腦袋裡不停翻攪的痛處
突然都消失了。
不管宗教也好、各種不可解的理論也好,他就像小時後的童話、阿斯匹林、類固醇,確實好用,但用多了卻可能會有副作用。
如果可以,偶而不妨告訴自己:有個人並不是因為很討人厭,所以我才要討厭他,而是因為,在面對他的各種言行,我可以選擇喜歡或討厭他,在衡量各種因素之後,我選擇了討厭他。
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學著先把責任放在自己身上,等到真的不行的時候再求助於其他的力量也不遲,不是嗎?
- Jan 28 Fri 2005 20:15
宗教會不會是這樣形成的?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