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幾天,在加了怪物哥很久的MSN之後,第一次跟他好好聊一次天。一開始先是彼此交換了身邊友人的近況:誰換了工作,誰現在的工作如何。
怪物哥按著自己的興趣,轉戰保險業務員。「每個人都會碰到業務,沒有人不是在做業務」。這麼一句話丟過來,好像可以想像另一端的螢幕前面有一雙發亮的眼睛。 後來聊起了我將來的計畫,想要做什麼樣的工作?是要選產業?或是選職別?順著這樣的話題,談話的內容自然就走向生涯規劃。怪物哥丟出「興趣」這個常見的詞,但是兩個人都覺得這個詞不好定義。
這興趣是如何而來的?一個人滿會寫程式的,也常常受到他人的稱讚,於是他就覺得自己的興趣便是寫程式。實際的情況真是如此嗎?也許他更適合當個醫生,只因為沒有機會讓他接觸醫生的工作,所以他最終只能選擇寫程式這個第二適合的工作。
於是,怪物哥就提到了有沒有可能發明一種機器,只要一個人把頭放進這個機器裡面,就會自動幫你算出最適合的工作。如果真要發明這樣的機器,那就牽扯到該拿哪些變數當作參考因素?把血型、星座、父母家人的職業、朋友的職業、個人興趣、生活環境等等條件都考慮進去,這樣是不是足夠?會不會遺漏掉某個重要的變因?
即使這一台機器確實很準確,也有可能發生第一志願與第二志願只相差一點點積分的情況。遇到這樣的情形,該如何選擇?人生仍舊是一道道選擇題,即使一個人看得再多,擁有許多資源輔助,還是逃不開最終的決定。
儘管有很多的建議,自己的人生還是得自己做決定。
在專業、發展性(升職空間)、工作環境和興趣等等考慮變因當中,興趣被認為擁有較高的優先順序。很多過來人都說要找一項自己有興趣的工作,但也有人說興趣不能當飯吃。
結果,到底要不要順著自己的興趣?還是選個賺錢的工作,撈完一筆之後馬上退休享樂?
這樣的問題其實是不夠明確的。
怎麼說呢?我們該如何定義興趣這件事情?直觀來說,就是做自己想做,也喜歡做的事情。但是一個人想做的事情其實很多,不可能什麼都做。針對這個問題,別人會說,就找一個最想做的。只是,現在認為最想做的事情,以後也會認為是最想做的嗎?如果一個人最想做的事情總是朝令夕改,那這個人根本沒有興趣可言。
每個人都可以對很多事情產生興趣。走在路上,你可能對路旁的小飾品攤感興趣,也可能對櫥窗裡的衣服感興趣。人的興趣就像根火柴,一點點摩擦就會點燃,但是也會很快就熄滅。
如果加上這樣的疑慮,我們可能會選擇一項持續很久的興趣。因為時間較久,三分鐘熱度的機會也比較小。但是,一個經過時間考驗的興趣是否能經過挫折的考驗呢?人會產生一項興趣,通常是因為這件事情讓人覺得有趣。當興趣變成一種工作的時候,肯定會帶來一些不愉快的經驗。
休閒時間從事的興趣並沒有時間和績效壓力,一旦遇到瓶頸,隨時可以擱置一旁,等到下一次再處理。當興趣變成工作之後,就無法照著自己的步驟走,很容易就會產生負面的印象。很可能會興趣降低,於是又培養出另一個興趣,然後依照新的興趣跳槽。如此週而復始,這稱得上興趣嗎?
我們確實可以找出一個準則來選擇工作。對於這項準則,人們無法說明清楚,於是有人借用「興趣」這個現有的詞句,覺得這個詞句所表現出來的感覺與這項準則有些類似。
很多人把「興趣」當成一個基準點,期望找到自己的位置。越來越深入工作核心之後,會發現興趣這項參考依據是不夠的;很多狀況無法用興趣來解釋。有些人明明做得不錯,還是選擇辭職;有些人做得要死,卻不肯放棄。這樣的情況該怎麼解釋?
可能的情況是:這些人考慮的是薪水或人情壓力。
但是確實就有一些人,他們不看重薪水與人情,純粹就是想要一直做下去。這樣的態度是興趣的表現嗎?他們可能做得不太好,看不出效果,卻還是堅持著。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準則跟標準,可以使人毫無條件的投入?
這項準則與興趣是有一些差異的。興趣有點像是一條導火線,燃起一道火苗,讓人燃燒熱情。只是,這樣的熱情可以持續多久?維持這道熱情火苗的燃料在哪?
也許,我們在找的就是燃料,而非火苗。
李安在得到奧斯卡小金人之後,彷彿已經走到事業的高峰。有人問他還有什麼想要突破的,他只是淡淡的說要繼續拍電影。不管他今天得獎或沒得獎,他就是會一直拍電影,拍到他沒有錢,拍到沒有人願意贊助,拍到他不能再拍為止。
梁朝偉在接受蔡康永訪問時,康永問他怎麼會想要演戲?他說他就只會演戲,也只能演戲。如果不演戲,他不知道還能做些什麼事情。所以,只要有機會,他就會一直演戲演到老。
對於李安也好,梁朝偉也好,拍電影的過程都是一種煎熬。但是,他們卻願意一直磨下去。這是為什麼?絕對不是一句「興趣」可以說明清楚的。
曾經聽過一句話:「有精神就有天才。」這個世界沒有真正的笨蛋,只有放錯位置的天才。果真如此的話,我們該如何發現自己的天才?想想李安談到電影時的眼神,看看梁朝偉說起演戲時的表情。你會看到他們眼神是亮的,是充滿精神的。
如果我們在談到自己的工作時,能侃侃而談,能讓別人覺得你好像是在分享一趟豐富的旅程,旅程中可能被扒竊,可能搞丟相機,也可能遇到什麼樣有趣的人。過程裡有好有壞,卻都甘之如飴,這可能就代表:你已經找到自己一生的志業了吧!
在我的心裡,我總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有一項志業,必須用一生來雕琢。我也認為,真正讓他人眼前為之一亮的,絕不是這個人擁有的金錢和地位。
臨近畢業的時刻,很多人急著想要追尋各處的「寶藏」時,我卻想要緊緊守護著內心裡的某一塊領域。看著已經踏入社會的朋友,有些人的心中仍保有一個空間,用來存放荒謬的圖畫和天真的想法。我也這麼期許自己,永遠在自己的心裡留一抹燦然的白。
怪物哥按著自己的興趣,轉戰保險業務員。「每個人都會碰到業務,沒有人不是在做業務」。這麼一句話丟過來,好像可以想像另一端的螢幕前面有一雙發亮的眼睛。 後來聊起了我將來的計畫,想要做什麼樣的工作?是要選產業?或是選職別?順著這樣的話題,談話的內容自然就走向生涯規劃。怪物哥丟出「興趣」這個常見的詞,但是兩個人都覺得這個詞不好定義。
這興趣是如何而來的?一個人滿會寫程式的,也常常受到他人的稱讚,於是他就覺得自己的興趣便是寫程式。實際的情況真是如此嗎?也許他更適合當個醫生,只因為沒有機會讓他接觸醫生的工作,所以他最終只能選擇寫程式這個第二適合的工作。
於是,怪物哥就提到了有沒有可能發明一種機器,只要一個人把頭放進這個機器裡面,就會自動幫你算出最適合的工作。如果真要發明這樣的機器,那就牽扯到該拿哪些變數當作參考因素?把血型、星座、父母家人的職業、朋友的職業、個人興趣、生活環境等等條件都考慮進去,這樣是不是足夠?會不會遺漏掉某個重要的變因?
即使這一台機器確實很準確,也有可能發生第一志願與第二志願只相差一點點積分的情況。遇到這樣的情形,該如何選擇?人生仍舊是一道道選擇題,即使一個人看得再多,擁有許多資源輔助,還是逃不開最終的決定。
儘管有很多的建議,自己的人生還是得自己做決定。
在專業、發展性(升職空間)、工作環境和興趣等等考慮變因當中,興趣被認為擁有較高的優先順序。很多過來人都說要找一項自己有興趣的工作,但也有人說興趣不能當飯吃。
結果,到底要不要順著自己的興趣?還是選個賺錢的工作,撈完一筆之後馬上退休享樂?
這樣的問題其實是不夠明確的。
怎麼說呢?我們該如何定義興趣這件事情?直觀來說,就是做自己想做,也喜歡做的事情。但是一個人想做的事情其實很多,不可能什麼都做。針對這個問題,別人會說,就找一個最想做的。只是,現在認為最想做的事情,以後也會認為是最想做的嗎?如果一個人最想做的事情總是朝令夕改,那這個人根本沒有興趣可言。
每個人都可以對很多事情產生興趣。走在路上,你可能對路旁的小飾品攤感興趣,也可能對櫥窗裡的衣服感興趣。人的興趣就像根火柴,一點點摩擦就會點燃,但是也會很快就熄滅。
如果加上這樣的疑慮,我們可能會選擇一項持續很久的興趣。因為時間較久,三分鐘熱度的機會也比較小。但是,一個經過時間考驗的興趣是否能經過挫折的考驗呢?人會產生一項興趣,通常是因為這件事情讓人覺得有趣。當興趣變成一種工作的時候,肯定會帶來一些不愉快的經驗。
休閒時間從事的興趣並沒有時間和績效壓力,一旦遇到瓶頸,隨時可以擱置一旁,等到下一次再處理。當興趣變成工作之後,就無法照著自己的步驟走,很容易就會產生負面的印象。很可能會興趣降低,於是又培養出另一個興趣,然後依照新的興趣跳槽。如此週而復始,這稱得上興趣嗎?
我們確實可以找出一個準則來選擇工作。對於這項準則,人們無法說明清楚,於是有人借用「興趣」這個現有的詞句,覺得這個詞句所表現出來的感覺與這項準則有些類似。
很多人把「興趣」當成一個基準點,期望找到自己的位置。越來越深入工作核心之後,會發現興趣這項參考依據是不夠的;很多狀況無法用興趣來解釋。有些人明明做得不錯,還是選擇辭職;有些人做得要死,卻不肯放棄。這樣的情況該怎麼解釋?
可能的情況是:這些人考慮的是薪水或人情壓力。
但是確實就有一些人,他們不看重薪水與人情,純粹就是想要一直做下去。這樣的態度是興趣的表現嗎?他們可能做得不太好,看不出效果,卻還是堅持著。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準則跟標準,可以使人毫無條件的投入?
這項準則與興趣是有一些差異的。興趣有點像是一條導火線,燃起一道火苗,讓人燃燒熱情。只是,這樣的熱情可以持續多久?維持這道熱情火苗的燃料在哪?
也許,我們在找的就是燃料,而非火苗。
李安在得到奧斯卡小金人之後,彷彿已經走到事業的高峰。有人問他還有什麼想要突破的,他只是淡淡的說要繼續拍電影。不管他今天得獎或沒得獎,他就是會一直拍電影,拍到他沒有錢,拍到沒有人願意贊助,拍到他不能再拍為止。
梁朝偉在接受蔡康永訪問時,康永問他怎麼會想要演戲?他說他就只會演戲,也只能演戲。如果不演戲,他不知道還能做些什麼事情。所以,只要有機會,他就會一直演戲演到老。
對於李安也好,梁朝偉也好,拍電影的過程都是一種煎熬。但是,他們卻願意一直磨下去。這是為什麼?絕對不是一句「興趣」可以說明清楚的。
曾經聽過一句話:「有精神就有天才。」這個世界沒有真正的笨蛋,只有放錯位置的天才。果真如此的話,我們該如何發現自己的天才?想想李安談到電影時的眼神,看看梁朝偉說起演戲時的表情。你會看到他們眼神是亮的,是充滿精神的。
如果我們在談到自己的工作時,能侃侃而談,能讓別人覺得你好像是在分享一趟豐富的旅程,旅程中可能被扒竊,可能搞丟相機,也可能遇到什麼樣有趣的人。過程裡有好有壞,卻都甘之如飴,這可能就代表:你已經找到自己一生的志業了吧!
在我的心裡,我總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有一項志業,必須用一生來雕琢。我也認為,真正讓他人眼前為之一亮的,絕不是這個人擁有的金錢和地位。
臨近畢業的時刻,很多人急著想要追尋各處的「寶藏」時,我卻想要緊緊守護著內心裡的某一塊領域。看著已經踏入社會的朋友,有些人的心中仍保有一個空間,用來存放荒謬的圖畫和天真的想法。我也這麼期許自己,永遠在自己的心裡留一抹燦然的白。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