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宗教只是一件工具,而非生活必需品,即使沒有也可以生活。好比是一台電腦,就算不用電腦也能生活,但是用了電腦又不見得過得比較好,甚至有些人還被電腦制約。  我想很多人都是抱著這樣的態度看待宗教,這樣的想法也確實非常正確。如果用不到,就不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去得到這樣的工具。況且得到之後,還有可能被制約。

  從小到大,常常跟著媽媽一起去拜拜。小時候不太懂,總覺得有點迷信。長大之後,漸漸懂得媽媽的心情。即使在小孩的眼中是一位如此偉大的母親,在其內心裡面也是充滿著不安的。正因為這樣不安的心情,又無法在孩子們的面前表現,很自然想要獲得一些工具,用這些工具來協助自己的內在,處理各種不安、焦慮、慌亂的情緒。

  個人認為,宗教就是在教人處理內在的情緒。如果把自己的情緒處理好,也可以幫助別人處理情緒。

  在這有記憶的十多年裡,媽媽總是不斷更換場所,直到最近才固定下來。就母親的說法,以前拜的神明確實很靈驗,但是我們只能去求魚,卻得不到釣竿。簡單的說,當我們情緒不安,可以去拜拜、喝符水,求得心安,而自己卻永遠沒有長進,一有什麼問題,隨時都得尋求外界協助。現在的這個宮雖然不大,一群人卻會定期誦經,討論經典的意思,還會練習打坐,調養身息。時間久了,會發現自己心情更穩定,也較能處理一些情緒上的問題。

  宗教是個工具,如果覺得好用就會一直想用。但多數人都只能得到一次性的工具,用完之後就得再去拿一份。在一般人看來,這種舉動就像是迷信,是一種不求甚解的制約。這些人確實覺得宗教是個好工具,在某種程度上解決或紓緩了自己內在不安的情緒,於是就推薦別人。但是當別人也拿著這工具的時候,卻覺得不合手,很難用。

  為什麼某個人覺得好用,拿給朋友卻覺得很彆扭?不論是道教的繆公,基督教的牧師,或者佛教的修行人,就某種角度看來,他們是幫助人們選擇工具的人。宗教裡面提供很多樣式的工具,針對不同的情緒和個人,都會有適用的工具。很多人總是誤打誤撞,拿到一個工具就去試用,很幸運的話,就會找到一個適用的工具。

  好比是野人獻曝吧!對於一個老百姓來說,曬太陽就是一件舒緩壓力的事情。但是對於一個君王來說,也許打獵才是最舒服的事情。同樣是感受舒服,方法卻截然不同。簡單一句,就是孔老夫子說的因材施教。要確實感受到宗教的力量,選對老師很重要,如何選擇工具也很重要。

  一個人會接觸宗教,一定是出了一些問題,想要尋求一些解決的方法,這些方法我們就稱之為一種無形的工具。一般人總是隨意在宗教的黑箱裡抓一把工具,運氣好的時候就拿到合手的工具,便說靈驗;運氣不好,就會拿到彆手的工具,便說是不準、沒用。

  我不敢說每個人都需要宗教的幫助,但是如果真的要接觸宗教,要切記宗教只是一種工具。宗教典籍像個工具箱,裡面有著許多工具,要懂得挑選,並且隨時拿出來敲敲打打,試用看看。至於該怎麼用?確實是需要有前輩指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ivingsoar 的頭像
    divingsoar

    漫漫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