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想寫點什麼,寫一些在營區裡突然想到的想法,看完某本書之後產生的聯想,或者就是突然迸出來的想法。等到真的回到家,坐在電腦前,卻什麼都說不出來了。
感受還在,卻怎麼都找不出來了。也許寫篇文章本來就沒必要有什麼起承轉合,也不用管想法是否完整,就只是說說而已,但是既然要說總希望說得明明白白。如果沒辦法說明白怎麼辦?只好當作是從一團亂的抽屜裡找東西,最好的方法就是全部倒出來,再一個一個找。不知道該怎麼講起,那就想到什麼說什麼。沒意義的話可能很多,但總會撈到一兩粒金子。
話說我在上兩個禮拜看了巴爾札克的《高老頭》。故事的結尾是整本書最精采的地方,而我正好是在收假回營的火車上看完,心裡很震撼也很感動,卻沒辦法立即記錄下來。很想稍微介紹這本書,又覺得好像得再看一遍才有辦法介紹,但是不管如何,還是先把此刻的想法記錄下來。
這本書嘲諷了上流社會的奢糜,把社會說成一座大泥坑,但是人們還是接連往裡跳。當我們還沒進入社會以前,也常常說大人的世界很骯髒、虛偽、現實,最後卻也成為這樣的大人。現在的政客很可能是當初呼著改革口號的青年,現在的官僚醫生很可能是當初滿腔熱血的實習小醫生。
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很糟,可是我們還是跳進來。明明知道不可能,反而更要這麼做。我們都覺得自己可以改變這個世界,或者對自己很有信心,結果卻是迷失在茫茫人海之中。不管有多少熱血青年投入,還是無法改變這個社會,社會仍然充滿虛偽、勢利、鬥爭等等弊病。極端的社會主義就在這樣的氛圍之下竄起,讓人們以為只要把整個體制推翻,搞個大革命,就能換成一鍋乾淨的湯。但是過沒多久,湯又會變得稀爛。即使不斷的革命,歷史仍然重演,清湯永遠會變成一鍋大雜燴。也許我們該做的不是隨時換湯,而是想辦法將其變成一鍋傳承百年的大滷湯。
如巴爾札克說的,社會就是一座泥坑。不管是打算下去清掃,或者認為自己能夠出淤泥而不染,人們還是一個個跳下去;出於自願,或者不得不。若社會就是如此,我們活著的意義又在哪?只要我們一長大,就得跳進這座泥坑,而且還無法改造泥坑,那不如在長大之前就先死去?我看過一些小說,就有安排提早結束生命的角色,並讓這個早夭的角色成為主角揮之不去的陰影,讓主角在有生之年都不斷思索著生命的意義。到底是從哪幾本書看來?實際上是怎麼描述?我實在說不上來,也懶得引經據典或詳細摘錄。總之有此一說,同樣傳達了「社會是個泥坑」這一想法,也描繪了人們面對此一情況的無力。
想像我們的前面是一座泥坑,後面則是一道漸漸推進的牆面。要不就是跳進泥坑,要不就在掉進泥坑之前結束生命。這似乎就是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曾有過的一種感受。多數人選擇跳進泥坑,原因可能很多:想要改造這個泥坑,沒勇氣結束生命,深信「好死不如賴活」的至理名言,或者什麼也沒想就隨波逐流掉入泥坑。
現在,我們都掉進了泥坑。想問問各位,是什麼樣的感覺?果不其然?沒那麼遭?還是沒什麼不同?我猜想很多人都覺得這泥坑就像垃圾車一樣,什麼人、什麼事情、什麼狀況都有,臭氣沖天,但遲早會習慣這樣的臭味。
頭文字D裡面說過:神原本也是人,只因為他做了別人做不到的事情,所以變成神。垃圾原本也是漂亮的衣服、好喝的果汁、酷炫的休閒鞋,只是被放進了垃圾車,最後就變成了垃圾。如果單獨觀看每件垃圾,是否還稱得上是垃圾呢?只是一個瞬間,當東西從我們手中掉落到垃圾桶,立即變成垃圾。前一
秒鐘可能是一杯可口的飲料,後一秒鐘卻成了餿水。聽起來荒謬,卻又莫名寫實地描繪出我們進入社會的境況。
七彩繽紛的色料被混在一起,攪成一團之後就變成骯髒的土灰色。有沒有可能我們每個人原本也有美麗的色彩,只是跟別人攪成一團之後,就變成爛泥巴?
巴爾札克雖然血淋淋地嘲諷上流社會的醜惡,卻也偷偷讚揚了每一個獨立個體的美麗。也許問題不在個人,也不完全出在僵化體制,只是一種必然的化學或物理反應。只要人們群聚一堂,各種氣味混合在一起,自然就會變得烏煙瘴氣。
「社會是個泥坑」只是一個綜觀的看法,就好像海報看起來是一張圖畫,細看卻是由許多色點組成。如果我們願意用心理解每一個個體,我們看到的就不是垃圾,而是可以回收的資源。我們總是把焦點放在整個社會上,依賴英雄,總覺得這個世界需要一場大翻修。期待英雄跳出來整頓一番,或者自己成為英雄來改造世界。
我們有必要把自己的任務看得那麼大嗎?生命的意義在哪?我想不在改變這個社會,只需要學會欣賞別人,懂得資源回收就夠了。
- Feb 22 Thu 2007 16:18
舉手之勞做環保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