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與我一同經歷更改名字的朋友們分為兩類。有些朋友大概知道改名字的目的是為了改運,如果不叫新名字,那改名字就沒有效,所以會配合著叫新的名字。也有一些朋友覺得叫新名字好像在叫一個陌生人,仍然以舊名稱呼。

  不論用舊名或新名,都好。以往只覺得「名字」是一個專屬於自己的東西,是因為有自我的存在才產生的。這樣的想法也許說對了一半,另一半或許是為了與他人有連結而產生名字的。名字這東西好像收音機裡的一個頻道,佔有一定的頻率,當別人對準頻率,發出一個熟悉的音響,我們才會跟對方建立通信的管道。
  不只是身分證上的名字,就連綽號、暱稱也是名字。我們可以建立一個頻率(名字),讓別人有機會與我們聯繫;別人也可以建立另一個頻率(綽號),建立另一條管道與我們溝通。說是管道,也可以說是一個與此稱呼對應的角色。好比中學國文課本後面的名詞解釋一樣,每一個角色名稱都有詳細的名詞解釋。在家有小名,在學校有各種綽號,到了公司用的又是英文名字。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與各種人接觸,走到哪都要立刻在別人身上貼個標籤,建立一個屬於此人的檔案夾。每個檔案夾都有個名稱,內容則記載著自己所寫的各種解釋和形容詞。我們不自覺在腦海中建立這樣的檔案系統,每個人都對應到一個名字(真名、暱稱或英文名字等等),利用這樣的方式得到安全感。當檔案內容越來越多,熟悉感越來越強烈,就越能感到自在、安全,覺得自己可以有效掌控人際互動。

  只是建立在某甲腦海中的某乙資料夾內容是否與某乙完全一致?會不會就像「叫名字」一樣,某乙有自己想要成為的角色(新名字),但某甲的心中早已認定某乙即是扮演著一個既定的角色(舊名字)。於是擁有名字的一方,以及呼喚名字的一方,彼此產生了某種對應上的誤差。在傳遞訊號的過程中越來越脫離軌道,漸漸失去聯繫。

  由於不斷轉換人際環境,在家裡是一種角色,在以前同學間扮演另一種角色,到了公司又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形象。這種情況就像穿衣服一樣;到公寓附近的便利商店買東西只要穿著短褲、拖鞋,但是要上高級餐廳就需要特別打扮。

  以前學英文的時候,老師總是建議我們翻看英文字典,這樣可以避免中文翻譯名稱造成的誤解。畢竟不是每一個英文名詞都能找到意義完全相同的中文名詞。我們對一個人的理解也處於翻譯的窘境,儘管如何詳盡,也仍舊是角色定義,而非百分之百複印的性格圖像。

  不只是別人如此,連我們自己也習慣擁有好幾種角色藍本,好讓自己可以在不同的角色之間跳換,暫時體驗重生的感覺。危險的是,既然每個人擁有那麼多裝扮,捨棄了其中一個也沒有關係,況且我們也能重新建立一個新的角色。於是我們常常與某些情境脫離,不願再扮演某個角色。好比同學會的人數隨著時間漸漸減少,人們對於角色扮演也存在著喜新厭舊的習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ivingsoar 的頭像
    divingsoar

    漫漫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