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統計數字:是事實,還是謊言?》這本書,裡面舉了很多例子,說明一份統計報告在推測、定義、測量、取樣等等階段都有可能出現問題。即便是一份「合格」的報告,也有可能被錯誤解讀而得到天差地別的結論。
「數字」畢竟是為了方便人們觀察各種現象而存在的,是為人們服務的「工具」。數字被有心人士利用的例子很多,像現在的記者為了炒熱新聞,常常使用「引誘式的提問」來獲取想要的回應,或者剪接採訪的片段,完全將被訪者的原意抹煞,拼湊成記者自己想要的答案。可怕的是一般閱聽人接受到這樣的訊息,只會相信這是被訪者的意思(畢竟是被訪者「親口」說出來的),卻不會想到這是記者剪接成的「假象」而非真相。
前一陣子選情火熱,BillyPan在部落格上發表了一系列以「台灣經濟有多爛? 『笨蛋,問題在唬爛!!』」為題的分析文章,揭露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如何利用數字達到個人目的。姑且不去推究可信度及政治立場,這樣的事件至少反應了人們對於數字的迷信。
人們常常不假思索脫口說出一些統計數字,頂多加上消息來源,而不會特別分析求證。當數字源自一處可靠的組織,或者來自某位權威人士,便會無條件接受這樣的結果。卻沒想過數字經過輾轉描述之後,可能會在「解釋」上出現很大的差異,也沒有質疑過權威人士的身分立場是否只會提報能鞏固自己立場的數據,而忽略了其他的數據。
書裡面有個例子提到,據統計,美國的虐童案件年年攀升,於是相關社會團體希望美國政府及民眾能正視這個問題。但就本書作者的說法,數字的攀升僅僅是因為人們對「虐童」一詞的定義越來越廣泛。原本是要有確鑿證據,且已受到社會團體保護的孩童才符合條件。漸漸的,只要孩童受傷到醫院治療,醫師都有權利和義務詢問孩童受傷的原因是否與家人有關,即使是家長的不小心都可能被認定為虐童案件。就因為人們的重視,對於虐童的定義太過廣泛,才導致數據的攀升。這只說明有很多原本不被認定為虐童的案件,現在都被歸屬在內。
針對這個例子,會讓我想到投資這件事。很多投資專家都說,雖然市場行請有起有伏,但是就長期來看,整體的投資市場行情是一路向上的,只要選定好的投資標的長期投資,一定會有豐厚的獲利。以下圖取自Google Finance的Dow Jones將近四十年的歷史資料來看,整整經過四十個年頭,整體趨勢確實一路向上。我們可以因此相信專家的解釋,但也可以對照上述虐童案件的例子,認為這樣的趨勢只是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到交易所上市上櫃,也有越來越多投資大眾受到專家的鼓舞,把資金投入市場。由於資金不斷膨脹,自然造就這樣的一個結果。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s25.blog.yam.com/9/userfile/d/diving_soar/blog/147ede610863bf.jpg)
以台灣Yahoo股市提供的成交量圖(下圖)來看,整體的成交量也是一路攀升的趨勢。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s25.blog.yam.com/9/userfile/d/diving_soar/blog/147edea247ce51.jpg)
只是世界上還剩下多少沒進入交易市場的資金?而累積這些資金的能源、礦產、原物料還剩下多少?那些架高在上面的金融商品火火熱熱,當底下的實質資金慢慢供不應求之後,還能風光多久?或者就像小說可以自真實故事獨立存在,繪畫不一定要完全勾勒出實體,金融商品也可以獨立存在,而人們買的就是夢想、眼光這些形而上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