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到當兵接受士官專業訓練的時候,才真的進入了村上春樹的世界。記得那時候看的是《挪威的森林》。
在那之前的好幾年裡,我陸陸續續翻過幾本村上春樹的書,結果都只看了開頭一點點就放棄,甚至還曾經努力看完整本《國境之南、太陽之西》,但現在卻完全想不起來內容是什麼。
前幾天看完《聽風的歌》,這是村上春樹的第一本小說,故事架構相當鬆散,感覺就像一個朋友突然坐到你身邊,隨意跟你說起一段回憶,無頭無尾,只是某一年夏天的零碎記憶。這樣的故事很難歸整出明確的感想,而人生似乎就是這樣一種情況。
常常覺得「事出必有因」,總覺得創作者一定會透過作品傳達某些東西,就像一顆球丟過來,要好好接住,要有很多的感想,才不會白白讀了一本書。最近卻覺得不是什麼事情都非要抽絲剝繭不可,經驗在很多的情況下就像嗅覺一樣,聞到一種氣味,沒辦法跟人家說這是什麼氣味,但只要這氣味一出現就馬上知道。氣味這種東西是無法分析的,只能類比。所以會說這有點像蘋果的味道,或者像是檀香再加上一點菸草味......等等。
人生就是這樣一種反覆感受和類比的過程,隨著經驗的累積,會產生一種圖像式的全面觀照。但這種說不出來的感覺常常讓人覺得懷疑,於是會想追求一些明確的答案。
詭異的是,人們就是因為太想要找出答案,才會老是覺得被困住。覺得什麼事情都一定要像在做數學題一樣,非要求出原因。明明前天還很開心,為什麼今天突然有點鬱悶的感覺?於是開始回憶這兩天發生的事情,想找出是什麼關鍵性的因素讓自己在今天突然覺得很鬱悶。結果怎麼努力都找不到,於是又因為找不出原因而更加鬱悶。
在偶像劇《求婚事務所》其中一段故事「戀戀風塵」裡有一段對話:
小虹:你看吧,你就是這麼怪,這樣別人很難了解你耶。
阿杰:人又不是用來被了解的。
就如同阿杰說的,不只是人,人生還有很多事情也不是用來被了解的。很多時候你只要記住那種感覺,就像記得某種氣味一樣,不用去分析,只單純去感受,然後記得這樣的感覺就好。
當你收集了很多的感覺,再把這些感覺做拼貼、類比,人生就逐漸豐富起來了。當別人問你人生是什麼?你說不上來,但你可以跟他說起許多的故事,談論很多的想法,在這樣的交流過程中,你們彼此都有一些獲得,而人生究竟是什麼?似乎不再重要了。
人生的意義就是一直問著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一直追尋人生的意義,直到有一天不再問起人生的意義,但心裡卻在不知不覺間產生了一股比得到答案更大的滿足感。
- Nov 20 Thu 2008 07:28
人又不是用來被了解的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