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台北電影節影片介紹網頁:出櫃宣言
影片一開始,吞藥自盡的少年被推到急診室裡洗胃、催吐,看著少年的痛苦表情,真的是自找罪受。治療結束,醫護人員問少年為什麼要吞藥,少年立刻大哭說自己是同性戀......與其說這一段哭泣的場面相當悲傷,不如說像是小孩在鬧脾氣。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s25.blog.yam.com/16/userfile/d/diving_soar/blog/14a1a89e7d47d7.jpg)
接著,故事轉到主角身上。男主角是一位高中老師,偶然邂逅一位異性,很快就步入禮堂。但在結婚之後,男主角卻意外遇到以前的舊情人,而且這舊情人還是一位男性。突然,男主角體內某種潛在的意識漸漸甦醒,於是他不由自主地跑去同性戀酒吧,認識了一位少年,很快就墜入愛河。但是好景不常,被老婆撞見兩個大男人像情侶一般相擁。驚訝的不只是男主角,老婆和少年也很驚訝,因為他們都不知道對方的存在。
最後,老婆和少年都不要他,他又一個人回到酒吧,像個小孩使性子一般打算大鬧一場,結果被一個老男同性戀制止,問他在難過什麼。呼應影片一開始,男主角也像個小孩一樣,突然大哭說自己是個高中老師,還是個同性戀高中老師。
老同性戀很平靜地跟他說,這酒吧裡多的是比他遭遇更慘的人,於是開始講起他年輕時跟一個男人睡在帳棚裡,後來被納粹抓去集中營,戰爭一結束就決定加入共產黨,反對一切剝削。你現在身邊工作的人有各種膚色、種族的人,就是我努力換來的,但是同性戀卻還是沒有得到公平對待。即使人生不順遂,酒吧裡的這群人還是沒有放棄,等待有一天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
之後,上級到課堂觀看男主角上課,也許是例行公事,也許是接獲線報來調查。男主角面對這些長官,態度從容,沒有一點擔心。隔天,他還是騎著腳踏車去學校上課,就像男主角第一次出現在螢幕前一樣坦然自在。
看過一些以同性戀為主題的電影,總是看著影片裡的同性戀躲在酒吧裡,或者在自己的小房間裡自我沉溺,覺得這個世界遺棄了他們,那他們也不要理這個世界,乾脆隔絕在自己的小世界裡自爽。
這部影片不太一樣,導演用很輕鬆詼諧的方式呈現這一切:同性戀必須面對的質疑眼光,同性戀自我認同過程的掙扎,這一些橋段都沒有少。但即便同性戀很辛苦,也不要像個小孩子一樣,動不動就說人家都有卡達天王,為什麼我沒有?人家都男生愛女生,為什麼我男生愛男生?人家都黑眼珠,為什麼我是藍色的眼珠?
看完這影片,彷彿聽到導演這麼說:不要因為自己是少數,就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或者自卑。當你覺得自己很寂寞,很痛苦,都沒有人懂的時候,只是因為你還沒聽到比你更慘的故事。
別以為你現在面對的是世界末日,小子,你還嫩的很勒,真正的地獄你還沒看過。要像影片的最後一幕那樣,男主角自在地騎著腳踏車,輕鬆愉快地迎接每一天。走出去,不只是宣告自己的性取向,也要走進那個不是那麼接受你的世界。
幾年前,混血兒被罵雜種,現在人人都想生一個混血兒。也許幾年之後,男生會羨慕同性戀:喜歡男生多好,都不會像女生那樣歇斯底里。女生會羨慕同性戀:喜歡女生多好,男生都很臭又很遲鈍。
未來的世界,誰知道呢?
P.S.
二十年前的影片,故事的舖陳卻讓我覺得不輸最近看過的同性戀電影。為什麼同性戀就一定要特別強調自己「受害者」的角色呢?難道同性戀就非得用這樣的方式博取同情,才有辦法突破現狀嗎?拿出你們的自信,不要再像小孩子那樣耍性子,裝可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