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不緊氣,先是全球股市大跌,接著各種物料價格大跌,接著民眾消費意願減低,接著不斷傳出企業裁員的消息。再接下去,如果不想點辦法,好像會進入可怕的通貨緊縮,導致市場一片蕭條,最後只有發動戰爭來解決問題。

  真的會變成這樣可怕的情況嗎?我也無法預測。

  但我想要說的是,為什麼大家那麼害怕不緊氣?能夠遇到這次的金融海嘯,未嘗不是一種福氣。

  當市場大好的時候,認真分析市場會賺錢,隨便把錢丟到市場裡也會賺錢。人們光是要消耗掉賺來的錢就已經很費力,哪還有時間研究市場?當情勢轉為空頭,錢丟到哪都會不見,不知道該怎麼投資,突然多出很多時間,人們才開始思考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不斷提問什麼時候會恢復榮景。於是也就有一堆人跳出來說明:日圓大幅升值的意義是什麼;是怎樣的歷史背景讓日圓持續在低點;葛林斯班當時的政策為什麼會造成美國的房貸危機;IMF這次援助北歐國家和上一次援助亞洲金融風暴的差異;中國面對這次的金融海嘯是否存在隱憂。

  當全球經濟一片看好的時候,沒有人有閒情逸致去挖這些資料。但是面對現在的金融海嘯,人們不知道該怎麼辦,只好從歷史裡找經驗,想要挖出一些有用的對策來解決目前的困境。

  有一句名言是這樣說的,跌倒的時候不要急著爬起來,應該先搜尋一下身邊,也許會發現什麼好東西。

  今天,我們何其有幸,可以這樣狠狠跌一跤,讓我們停下來補課,好好修一堂總體經濟與國際關係的課程。

  當經濟過熱的時候,人們總是擔心能源會被過度消耗,還想了各種綠色能源來替代。但是經過這一波金融海嘯,需求銳減,人類的欲望因恐懼而消退,這不正好給了地球一次修養的機會。

  其實,我真正想講的不是經濟,而是想利用這次的金融海嘯來談論「快樂」這件事情。

  很多人總愛許願,希望一直這麼快樂下去,然後發現自己還是經常會心情不好。為什麼呢?假使我們今天擁有二十分的快樂,經過了一個月之後,還是只有這二十分的快樂,這會讓我們感覺到快樂嗎?也許我們會覺得這根本不算快樂,只是持平而已,所以要變成二十一分的快樂,才真的會感到快樂。

  當我們企圖在感覺上維持永遠的快樂,我們只好不斷提高快樂的份量,三十分、四十分、八十分、一百分、一百一十分,不斷膨脹下去,這不就像大盤指數一樣,一路一直往前衝,大家都認為緊氣會一直好下去,而實際上卻會有反轉的一天。

  快樂的情緒也是一樣,持續膨脹下去,總有破滅的一天。當人們說著要永遠快樂時,所追求的就是這種泡沫式的快樂。

  如果這種泡沫式的快樂不是王道,那什麼樣的快樂才是最實在的?

  在回答這樣的問題之前,我們是不是可以先問:有沒有一種喜樂的感覺是你即便處在悲傷的情緒中都還保有的?如果有,那會是怎樣的型態?

  為什麼人們會那麼害怕痛苦和不如意?如果一個人沒有痛覺,就無法發現病徵,任何疾病都會因為延誤就醫而奪走人命。如果沒有這樣的金融海嘯,地球得不到修養,人們也不願意整理自己的歷史,等到金融泡沫大到不可收拾的時候,人們可能連害怕的機會都沒有,就滅亡了。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害怕?為什麼會痛苦?為什麼會悲觀?那是上天給我們的一個信號,告訴我們該停下來做個整理再繼續走下去。

  一個天真浪漫,從沒遇過任何可怕事情的人比較樂觀?還是一個經歷過許多可怕遭遇,仍然覺得這世界很美好的人比較樂觀?如果讓我選,個人認為後者比較樂觀。

  想像一下,一個人都已經看盡人世的一切醜惡,卻還說他很愛這個世界,那不是樂觀是什麼?

  一個人拿著一面完好無缺,看起來像是沒被任何武器敲打過的盾牌,然後說這盾牌怎樣都打不壞,你會相信嗎?很多人會相信的。會覺得這盾牌一點痕跡都沒有,代表這盾牌真的是打不壞的。但也很有可能是這盾牌還沒遇到更尖銳的武器,或者根本就沒上過戰場。

  真正的快樂是經得起重重考驗,也必得要經過重重考驗,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快樂。如果你想要領略真正的快樂,那不是泡沫式的快樂,而是不管你開心、難過、愉快、悲傷,都有一股喜樂的暖流安在心中,那就不要害怕不快樂。當你不快樂的時候,那代表一種訊號,上天在告訴你,你走錯路了,你正在追求的是浮濫的泡沫式快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ivingsoar 的頭像
    divingsoar

    漫漫

    divings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