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你那篇文章是怎麼樣?你朋友讓你不高興嗎?」
M:「沒什麼事情啦!」
E:「難得我想到要關心你耶!」
M:「那麼好。」
E:「其實是想要八卦一下,快說。」
M:「與其說是朋友讓我不開心,還不如說是一種自我反省。」
E:「怎麼說?」
M:「我在意的不是別人是否有缺點,而是我自己的想法。別人的行為只是一個觸發,讓我有不開心的感覺。」
E:「人與人之間好像就是這樣,只要接觸頻繁,難免會有一些不開心,所以我總是會想要逃離。」
M:「不能逃啊!就因為這樣才更不可以逃離啊!
「這就好像腳底按摩一樣,地面上的石頭都差不多大小,但是腳踩在上面卻會有某些部位特別痛。那些特別痛的地方就暗示著我們身體有某些器官不太健康。
「同樣的道理,一個人的某種性格特別突出,這讓你完全無法接受,但某甲卻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為什麼你會那麼在意?會覺得不舒服?這感覺不就像腳底按摩?
「與其說這是別人的缺點,不如說每個人都有一些特點,這些特點都會去衝撞其他人心理上的某些特定部位。如果你的某個心理部位是不夠完善的,當別人的特點衝撞到你,你就會感到不開心。」
E:「所以到最後都是在處理自己的情緒。」
M:「沒錯啊!所以才會說要愛你的敵人。那些讓你覺得不舒服的人就像腳底按摩的石頭一樣,可以鍛鍊你的心理。」
E:「那小朋友該怎麼說?如果一個小朋友有一些缺失,難不成我們也只是處理自己的情緒?如果小朋友的行為失常怎麼辦?」
M:「這就有點難了。首先,當我們拿規範來教導小朋友的時候,我們只會拿出自己承認的規範,而那些我們還沒接受的規範就不可能教給小朋友。換句話說,如果這世界上的規範有一千條,但我們只接受了一百條,就只會告訴小朋友這一百條規範。
「如果傳達的都是好的規範就好,偏偏在很多時候除了這一百條規範,我們還會拿出自己認為的規範來教導小朋友。」
E:「這樣該怎麼辦?」
M:「所以教導小朋友就要看教的人本身在規範學習上的分數。如果一個人只有五十分,小朋友與這人相處之後,頂多也只有三、四十分。而且小朋友還可能學到很多假的規範,是施教者自己認定的規範,而非真正被所有人接受的規範。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從其他人的身上修養自己的情緒,讓別人的特點在自己的身上做按摩,反覆按摩之後,就可以磨掉那些自訂的規範,漸漸的,我們就能發掘到真正被所有人接受的規範。
所以跟小朋友相處不容易,我們必須有更穩定的情緒,還有更柔軟的心,才有辦法把良善的想法傳達給小朋友。」
- Dec 31 Wed 2008 06:32
即時通對話錄之腳底按摩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