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學習物件導向系統分析的時候,有一大堆各型各類的圖,全部都是用來描繪一個系統的。沒有一種圖可以完整說明整個系統,但是每一種圖類都是一種觀看系統的角度。那時候,從書本上,或者是有經驗的人口中,都說著要先從物件下手,必須先完成類別圖。把所有的物件找出來,補齊每個物件的內容,再來討論物件的關係。 學習英文的時候,背單字是個基本功,名詞則是基本功的基本。曾聽侯孝賢說過,他拍電影最在意的就是人物的性格。挖掘出一個演員的特質,衡量這個特質是不是你想要的,然後再為這個人編故事,最後將這個人放到故事編織成的畫框裡。
人物活了,整個故事就跟著活了。關係成了附屬品。
沒有物件,自然也就不可能有關係。物件因為基本,被看得重要。但是物件之於關係,就好比原料之於各類生產品。碳元素可以構成木炭,也可以構成鑽石。這些變化多端的生產品就是關係,是樹幹上岔出的無數分枝。整個世界的呈現,是個體的排列組合,由關係來體現。
把人類的記憶比喻為一個關聯式資料庫,裡面儲存著許多資料。就像我們在課堂上聽到的,儲存資料的方法很自由,只要你高興,想怎樣就怎樣。但是為了避免資料變成孤島,或者是資料重複,會有一套「正規化」的觀念,可以解決這類問題。不過一體總有好壞兩面,端看使用者如何取捨。
記憶是由許多片段印象組合而成,這些片段就像是一個一個的物件。當這些物件都儲存到記憶之海當中,是不是就萬無一失?有沒有可能在我們刪除某些片段的同時,也刪除了別的片段,或者讓某些片段成為孤島。結果,這些片段即使仍留在腦海,卻怎麼也打撈不到。
因為這樣的特性,很多人都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替同一個印象製造「多重記憶鏈結」。例如在背單字的時候,除了寫一遍,我們甚至會默念一遍,眼睛看著單字,耳朵聽著自己念出來的單字發音。
我們正在為自己記憶裡的每一塊片段建立多重連結。
用進廢退,東西要經常使用才不會壞掉,記憶也需要不斷被喚醒才不會遺忘。物件無法增生,但是關係卻能交互連結,形成一種連結,彷彿孤島之間的海底隧道。
有人問我:日劇不都是那樣嗎?為何要一直看?因為我知道,每一個我從日劇得來的片段就像一個一個的孤島,如果這個片段能有好幾部日劇,好幾種不同的記憶索引來聯繫,才能保證這塊片段能為我所用。
除了不斷觀看,也不斷寫出感想,只因為我需要更多的關係與連結,以確保自己能毫無阻礙遨遊於記憶之海,思緒之巅。
人物活了,整個故事就跟著活了。關係成了附屬品。
沒有物件,自然也就不可能有關係。物件因為基本,被看得重要。但是物件之於關係,就好比原料之於各類生產品。碳元素可以構成木炭,也可以構成鑽石。這些變化多端的生產品就是關係,是樹幹上岔出的無數分枝。整個世界的呈現,是個體的排列組合,由關係來體現。
把人類的記憶比喻為一個關聯式資料庫,裡面儲存著許多資料。就像我們在課堂上聽到的,儲存資料的方法很自由,只要你高興,想怎樣就怎樣。但是為了避免資料變成孤島,或者是資料重複,會有一套「正規化」的觀念,可以解決這類問題。不過一體總有好壞兩面,端看使用者如何取捨。
記憶是由許多片段印象組合而成,這些片段就像是一個一個的物件。當這些物件都儲存到記憶之海當中,是不是就萬無一失?有沒有可能在我們刪除某些片段的同時,也刪除了別的片段,或者讓某些片段成為孤島。結果,這些片段即使仍留在腦海,卻怎麼也打撈不到。
因為這樣的特性,很多人都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替同一個印象製造「多重記憶鏈結」。例如在背單字的時候,除了寫一遍,我們甚至會默念一遍,眼睛看著單字,耳朵聽著自己念出來的單字發音。
我們正在為自己記憶裡的每一塊片段建立多重連結。
用進廢退,東西要經常使用才不會壞掉,記憶也需要不斷被喚醒才不會遺忘。物件無法增生,但是關係卻能交互連結,形成一種連結,彷彿孤島之間的海底隧道。
有人問我:日劇不都是那樣嗎?為何要一直看?因為我知道,每一個我從日劇得來的片段就像一個一個的孤島,如果這個片段能有好幾部日劇,好幾種不同的記憶索引來聯繫,才能保證這塊片段能為我所用。
除了不斷觀看,也不斷寫出感想,只因為我需要更多的關係與連結,以確保自己能毫無阻礙遨遊於記憶之海,思緒之巅。